迟福林、贾康、蔡继明:不唯GDP 并非不要提
迟福林 委员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贾 康 委员 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
蔡继明 代表 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教授
重长远战略:基数增大更要重视后劲
记者:我们注意到,今年上海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没有提及GDP预期数值。此外,多地下调了GDP的增长预期。北京将GDP增速目标由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7.5%主动下调至7%左右,河北从去年设计的8%下调至7%左右,浙江从8%左右下调至7.5%左右。
迟福林:淡化GDP已成为一种趋势。很多地方调低增速,某种程度上看,这是一种主动下调。2014年中国GDP总量达636463亿元,首次突破60万亿元,同比增长7.4%。与过去相比,基数已经很大,每增长一个点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这就需要更重视发展后劲,提高发展质量是关键。我们看到,上海淡化GDP指标,重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竞争力;西部地区的GDP增速则可以略高于全国。这也说明,GDP增速要从各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有所区别。
贾康:这几十年发展过程中,我们意识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能仅仅表现在GDP增长速度上,不能简单以GDP论英雄,不能陷入GDP崇拜、GDP挂帅。经济增速和年度预期值的表现,并不是实质的问题,实质的问题是,经济增长质量是不是得到提高,人民群众是不是得到实惠,经济社会生活中可以评价的综合绩效乃至社会公众的幸福感是不是得到维系和提升——经济的发展一定要落到“以人为本”的本原追求上,使人民群众得实惠要有后劲,这就要求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优化。
蔡继明:尽管中国经济的增速较过去十余年的两位数增长有所放缓,但环顾世界,7.4%依然是一个很高的增速。同时要看到,GDP不能衡量经济发展的全部,比如我们因超高速发展所付出的巨大代价,能源消耗、环境污染以及收入差距的扩大,这些都是GDP本身无法体现的。因此,需要通过更多民生指标、结构指标、效率指标去衡量经济增长,让发展更有后劲。
抓主要矛盾:提高质量和效率是关键
记者:我们看到,北京、天津、上海等8个省区市去年均迈入“人均1万美元”行列。体量的增大坚定了发展的底气,但同时,“虚胖”的困惑也亟待寻找药方。经济增长率先突破的地区,同时成了环境污染的重灾区。2014年,长三角有24个城市PM2.5浓度超标,京津冀区域有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仅为15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