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2015两会专题  >  聚焦代表和委员

全国政协委员潘碧灵:一些城市园林绿化“中看不中用”

发布时间:2015-03-07  来源: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放大

缩小

    ——植物种类不够丰富,生态功能的发挥要依赖多样化植物来实现。但许多城市在园林绿化过程中往往只突出两三个树种,导致树种结构单一。

  ——植物群落缺乏层次,要么是一排乔木,要么是大片草坪,缺乏自然特性,生态效益较低。

  ——“大树进城风”愈演愈烈。大树进城为保成活,需要大抹头、强修剪,原来的枝繁叶茂不复存在,转而成为“断头树”,影响生态功能的发挥。

  ——轻乡土植物,重外来植物。许多城市没有充分考虑立地条件,一些适合在热带沿海城市生长的植物如槟榔树、棕榈树、椰子树等等,被广泛引种到大江南北的城市之中,有的城市冬天还要给它们打包,而不是选择降尘除霾效果更佳的乡土树种。

  针对这些问题,潘碧灵提出,调整城市园林绿化的功能定位,树立生态优先的原则,将功能排序从传统的“景观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转化为“生态效益——景观效益——社会效益”的综合效益;制定生态远景目标,划定城市生态红线,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进行生态网络规划和建设;模拟自然植被群落,丰富生物多样性,对植物材料的选择、树种的搭配、草本花卉的点缀等必须以最大限度地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质量为出发点。

  不久前,潘碧灵前往我省某经济较发达县,当地有企业参与城镇化建设,提出要打造瑞士小镇,还要模仿建设欧式园林。他质疑:“洋的东西就一定好,就适合我们吗?为什么不立足本地自然和人文,打造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景观群落?”

作者:     责任编辑:戴海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