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勇:把高校推向高考改革主战场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日前在接受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视频访谈时表示:判断招生制度改革是不是符合人们的期望,是不是有重要的意义,重要的一点是看改革赋予了高校在招生方面多少自主权。
向高校下放招生自主权是考招改革的关键一步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际是两个制度,分别是考试制度本身的设计和招生制度本身的设计。招生的主体是高校,就应该给高校招生自主权,这也是此次改革的重要方面。
实质上高校招生自主权更大的意义,是学校第一次拥有了按照自己办学地位、办学特色、办学优势的招生资格,这对高中的教育有非常大的影响,需要根据高校的录取标准和学科选择的标准进行调整。能否真正向高校下放招生自主权,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最终能不能实现的关键一步。
高校要充分应用自主权
张志勇表示,基础教育界关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热度远远高于高校,有些高校置身事外,是一个让人担忧的现象。
“现在有个现象,就是高考改革给了高校自主权,有些高校反而不要自主权,也没有提出招生要求。”张志勇说,如果一所高校的所有学科都不提要求,就该担忧了。呼吁高校要充分应用自主权,让招生要求指向更加明确,才能促进高中教育的多样化、个性化,也是一个必然的发展方向。
张志勇建议:首先,要把高校推向改革的主战场。按照现在的招生体制,是以各省招办为主,在有限的时间内按照批次全部录取完毕,而没有给高校充分鉴别学生的时间,就无法准确的鉴别哪些学生适合哪些学校和专业,应该给高校更多的时间。
第二,高校应该建立招生委员会,招生主体应该回归院系。各院系、各学科的教授最清楚什么样的学生适合该院系,包括哪些科目该纳入考试,综合素质评价怎么使用及制定。
第三,高校应该设独立的招生监督委员会。招生监督委员会的成员应该是与招生利益无关的人员,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家长、老师等相关热心人士都可以参与监督。
“总之,一方面要落实高校的招生自主权,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体制,从而使招生自主改革能够顺利进行。”张志勇说。
设立专职招生队伍,科学鉴定选人标准
张志勇说,据了解,国外一些大学把招生能力看成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长期的招生体制是靠政府单位。新的招生办法实质上是通过多样化考试,通过不同招生课程及科目的设置,对学生进行细分,这就符合了高校的办学定位。“我呼吁部属重点高校要先动起来,把招生工作当成社会的责任,要下大力气,要设专职的招生队伍,要科学鉴定选人标准。这也是高校改革迈出的真正实质性的一步。”张志勇说。
为什么高校没有积极性?我认为是高校还没有危机感,高校本身没有生源竞争的真正的危机感,我国高校已经按照重点大学、省重点、一般本科、二本、三本程序化,这样的招生体制使高校本身没有竞争活力,也没有任何倒闭的危机感,而此次改革非常重要的一个制度设计就是打破批次,不分一本、二本、三本院校。
另外,打破批次后按照专业报志愿,学生可以按照兴趣报考院校,而非按照分数报考。这也使得高校之间不再是综合实力的竞争,将会是学科竞争,也搞活了学校的竞争力。如果能够打破批次、一档多录、双向选择,一定能把高等教育自身的活力激发出来,而且高校招生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加大。
高校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就是有价值的
张志勇说,此次高考改革很重要的一个亮点,就是把学生发展作为重要的成果,这也是此次改革的重大意义。张志勇认为,把能反映学生智力测验的学科进行分数考,把无法用分数判断的考核项目进行记录,比如学生是否有爱心、社会责任感、热心公益、有担当,可以体现出学生的整体素质及个性倾向的,把这些记录提供给高校作为选才的参考,能使高校的选人选才更具丰富性、准确性。
“目前山东省的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为了学生发展服务,让每个孩子做成长日志记录有意义的内容,一个学期结束后,学生可以提出哪些内容可以加入自我综合素质评价的平台,按照教育部要求,分别有德、智、体、美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也要保证做到客观和公正。如果高校能够参考这种评价方式,那么它就是有价值的。如果不用,它也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一是服务于学校选拔人才,我希望这两个功能都能得到发挥,也给予高校很大的期望。”张志勇说。
张志勇认为,综合素质评价需要有主观标准,但综合素质评价不应该是一个学院一个标准,应该是一个专业一个标准。评价一方面要判断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经历,以及和专业相关性的实践成果。建议高校可以按照分数、投档比例先切一刀,然后在这种公平的基础上再参考综合评价材料进行选才。
“也应该有可以追诉的问责机制,很多人也担心高考改革会产生腐败现象,提议不能急切推进。实际上,腐败问题不能因为假设可能存在腐败,就停止改革,而是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制度,避免腐败。”张志勇说。(记者 张春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