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文化发展成果
——代表委员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王文章委员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
张明华委员 宁波市副市长
韦柳春代表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教授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文化发展成果”。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发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作用”。
记者: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对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作了全面部署。目前,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是怎样的?
王文章:这几年,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文化惠民的力度和广度越来越强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正在形成,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不断扩大,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艺界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接地气的作品。但是,应该看到,公共文化服务,不论是硬件设施,还是服务质量,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都存在不均等的现象,而且基层公共文化队伍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等还有待提高。
韦柳春:近几年来,广西实施兴边富民、文化惠民等项目工程,广西老少边穷地区的文化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截至2014年底,广西边疆和贫困地区县级公共图书馆覆盖率96%,县级文化馆覆盖率100%,乡镇综合文化站覆盖率94%,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覆盖率38%。这些地区公共文化机构基本落实了人员和编制,依靠免费开放专项补助资金和少量地方财政开展活动,为群众提供阅读、讲座、培训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各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低,历史欠账多,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现在仍然十分薄弱。很多地方的图书馆、博物馆、剧场、文化馆或街道文化站尚无产权,不是面积不达标,就是年久失修、房屋陈旧、设备老化或缺少配套设施。自治区现有公共文化设施严重超负荷运转,如广西自然博物馆新馆、广西群众艺术馆、广西博物馆等建筑面积低于标准,服务功能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群众文化需求。而在边疆和贫困地区,村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乡发展极不平衡,公共文化经费投入不足,基层文化管理体制没有理顺,时常出现文化专干不专业、在位不在岗的现象,且社会参与度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