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文化发展成果
——代表委员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张明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就提出了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浙江省实施了“文化强省”战略,宁波市也推行了“文化强市”战略,经过5年左右的发展,宁波市已经初步建立了市、县(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基本格局,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比如一些山区、海岛,基础文化设施还比较少。另外,基层公共文化队伍建设也需要加强。加强多部门协商管理,共同促进公共文化均衡化发展,真正达到人人享有,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记者:“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改革创新”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原则。如何看待政府与社会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
张明华: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起着关键作用。宁波市逐渐加大政府对于文化建设的倾斜力度。目前,已经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模式,政府投入大概占70%,社会资金投入大概占30%。通过市场化运作,政府购买服务、公共文化场所企业化经营管理,宁波市的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比较完备。去年我们新建了300多家文化礼堂。2011年,鄞州区被文化部列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之一。
韦柳春:政府要与社会很好地结合起来。社会资本也应当扮演重要角色。政府要简政放权和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公益性捐赠申请税收优惠的程序和手续,从而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这也是时下需要面对的一大问题。
记者: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题中之意。如何补齐公共文化服务的短板,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均等化的目标?
王文章:要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首先要建立以均等化为导向的公共财政制度。政府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的倾斜力度,保障包括庞大的农民工队伍在内的特殊群体和包括残障人士在内的弱势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其次要建立以效能为导向的管理体系,提升管理能力,优化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最终实现服务效能的提升。
韦柳春:需要加大重视程度,从政策和资金上大力支持。在安排免费开放专项资金、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等对地方转移支付时,除了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进行差异化补助外,还应适当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实力,重点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及边疆、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取消对贫困地区的配套资金要求,以解决因贫困地区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不均等问题。此外,在编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项目规划时,应将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置与维护更新、管理人员聘用与补助等问题一并纳入规划范畴,实施一揽子工程,促使基层文化设施建管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