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为了“幸福”“完整”的生活
当了五年政协委员,又当了五年人大代表,现在又当政协委员,朱永新十多年间进进出出在中国最高权力机关和政治协商机构之间,却谦虚的形容自己是上了十多年大学。
“人大像清华,政协像北大”,朱永新这样一个深入人心的比喻,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位“清华北大”的元老级人物不愧是教育理论专业出身, 在繁忙的从政生涯中一直保持着做笔记的习惯。
跬步至千里,在2003-2008年任政协委员期间,朱老师出了一本《我在政协这五年》,后来当了5年人大代表后,写了《我在人大这五年》,2013年开始重回政协,在2014年底又出版了《我这政协这一年》。
“以后我就打算一年出一本书了,”朱老师笑道。
又要耕耘在中国教育理论的前沿,又要在“清华北大”履职,又要写书,朱老师可谓是勤奋刻苦的好学生,“我一直说,要写的精彩,先要活的精彩,写作本身是一种自我激励,与工作并不矛盾。”
谈到对人大和政协的不同感受,政治教育和教育心理专业的朱老师说,人大涉猎面广泛,各界代表代表坐在一起共商国是,而政协是同一个界别和同一知识领域的委员一起参政议政。全国政协机关党组书记、副秘书长孙怀山给过一个更加形象的比喻:“人大是‘人以群分’(按照地区组团),政协是‘物以类聚’(按照界别组团)。”
作为教育家,朱永新在人大常委会参与过多项法律的制定和修订,“人大的工作非常严谨缜密,涉及到我不懂的领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研究这个法律的背景,研究国外的相关立法情况。”
“我在人大做过100多发言,并且每次把自己的发言做成笔录,从来没有逃过学,旷过课。人大的领导们说,《我在人大这五年》这本书会成为一个人大代表典型的个案,研究人大历史,人大代表的履职,这本书将成为必读本,推荐你们记者也读一读。”
《我在人大这五年》共130万字,朱永新把每一次参会的和调研的笔记,以及每一次参加常委会的发言和建议都详细记录下来,涉及了教育、文化、出版、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方面问题,“全景式”,“原生态”记录了一位民主党派成员见证和参与中国政治制度的进程,在人大60年的历史上没有人这么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