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导演陈维亚:拥抱文化和历史的使者
就这样,陈维亚的第一次舞台经历就在简单的“一推一拉”中草草结束,但这却打开了他的求艺之门。可能对于每一个学艺术的孩子来说,都会有那么一次接触艺术的机会,像打开艺术殿堂的钥匙一样,令他突然意识到——我渴望进入这里。一个屁股蹲儿,一个日本军官,陈维亚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走上了文化艺术的道路。
据陈维亚的父母回忆,家里的三个孩子中,只有陈维亚每天舞枪弄棒。每当看完电影和演出后,他就学着主人公的样子又跳又唱。白天练功还不够,每天晚上他都用绳子把腿绑在床头,绑一个小时,再松开,再绑。热爱和努力伴随着陈维亚一步步达到理想的目标,几年后,这个14岁才开始接触舞蹈的青年逐渐成为了煤矿文工团里的主演。
观众们熟悉的陈维亚导演总是一副蓄着胡须的形象。到底是从何时开始的呢?这还得从陈维亚的“艺考”经历说起。1984年,陈维亚和同事们编排的舞蹈《矿工和阳光》在华东六省市舞蹈比赛中获一等奖,陈维亚破格获得了报考北京舞蹈学院的资格。后来长期在北京舞蹈学院授课的陈维亚接触过很多对艺术充满憧憬和理想的青年。“看到他们,就能想起当年的我。当初,我先是在煤矿文工团工作了十几年,才开始考学。报考的是北京舞蹈学院的编导系。那时我是26岁。”陈维亚说。
“对我来讲,那好像是人生的最后一次机会,假如这次机会失去了,艺术的大门就永远关上了,当时有一种迟到的来客背水一战的感觉。我当时专业考试很顺利,排名大概在前1、2名,就看文化课的成绩了。我还记得临走的时候,编导系系主任的最后一句话就是:陈维亚,现在能不能进入北京舞蹈学院大门,决定权在你了。”
“我觉得,我只有这一条路。所以当时我在房间的一面墙上贴满了需要背诵记忆的语文题,另一面墙全部都是历史,靠床的墙全部都是地理,最后一面墙是外语,顶上的天棚全部贴满需要死记硬背的年代,每天学习时间大概是14个小时。可以说,除了吃饭都在学习。”
不知不觉,陈维亚两个手臂因为长期伏案被粗糙的桌沿磨起了水泡,他浑然不觉。胡子长起来也浑然不知道,就是从那以后,陈维亚开始留胡须了。就这样持续了两个多月,天天如此。“累的时候,我就问自己,你想不想攀登这个台阶,现在回去很容易,很舒服,行不行呢,不行!我必须要走下去。于是用冷水扑扑脸,继续学。”就这样,高考分数下来以后,4门功课加在一起283分,陈维亚以超过录取分数线3分的成绩成功考入了北京舞蹈学院。
“当时觉得真是人生难得几回搏。”陈维亚在采访中鼓励青年人,年轻不要怕吃苦。“青春励志,首先有志。你的志向在哪里,当你觉得那是你的志向以后,不要想其他的,什么困难都必须要去突破。先要立志,然后再奔着这个志向一往无前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