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首页 >> 首页 > 民进专题 > 纪念中共发布“五一口号”六十周年 > 理论研讨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思考
 
 


  中国统战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建立至今已有近60年。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源于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和各民主党派共同反对国民党一党训政制度和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实践,发展于建国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的进程。长期以来,理论界和学术界对它的研究一直从属于统一战线理论,即在统一战线的框架内从政策策略层面进行研究,视野比较狭窄,方法相对单一,缺乏严格的学术规范。近年来,理论研究的视角、方法、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很大进展,但从总体上与丰富生动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运行实践比较,相对滞后,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对于这一理论体系我们有如下思考。

  一、对于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和界定

  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体系,是一个严谨细致的理论研究过程,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首先需要注意基本概念的规范性,如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多党合作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等。应当说这些概念之间都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但涵义又各有所侧重和区别,不完全相同,其中的意蕴内涵需要我们准确把握,本文在运用这些概念前作一简单的界定。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泛称。从字面理解,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强调的是中国政党制度区别于世界其他国家政党制度的客观事实,从学术层面来讲,可以避免在政治判断和意识形态色彩方面给人先入为主的感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则强调实行这一制度的国家的社会制度性质,强调它在政治上的定性和定位,强调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政治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多党合作制度,是强调在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有多个政党,并对它们相互关系有明确的价值判断,即相互合作、互为支持的关系结构形式。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仅强调在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有多个政党,它们之间相互关系是相互合作、互为支持,更重要是强调中国共产党在其中的领导地位和领导作用,强调这一制度的载体是人民政协制度,强调这一制度通过人民政协来实现,包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等内容。人民政协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在多党合作的各种形式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在人民政协这种组织形式中得到直接充分的体现。但是,我们不能把多党合作与人民政协互相替代或者混为一谈,因为二者在内容和范围上有所不同,多党合作除了在人民政协的合作以外还有其他的合作方式,人民政协除了党派的合作以外还有同其他界别的合作。而且人民政协主要是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三大职能,不能直接代替各政党的功能作用。

  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是指包括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在内的中国一切政党和政党制度,包括大陆范围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也包括“一国两制”框架下香港、澳门的政党和政党制度(即使澳门尚无政党),还包括未完全实现祖国统一的台湾政党和政党制度。这一概念的外延最大,因此不能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笼统地称为当代中国政党制度。

  在一定的情况下,概念存在的模糊空间能给人们提供创造的可能。为在研究中方便叙述和运用概念,本文大多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这一概念。此外对于政党、党派、民主党派、政党制度、政党政治等概念在研究中也须有深入的辨析和准确的界定。

  二、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必要性

  (一)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迫切需要自成体系的政党制度理论

  当代中国发展成就增强了对我国政治制度的自信,增强了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吸引力,也增强了中国特色政党理论的吸引力。阐释我国在现实崛起中内在的制度机理和制度保障的关键作用,使我国政党制度理论自成体系,就成为当代中国发展之必需。

  政党制度作为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关键组成部分,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作用十分直接和重要,或是推动,或是迟滞,已为近代以来的中外历史和现实所证明。近30年来,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在国家的政治生态中显示出勃勃生机和活力,它在制度建设方面的每一成就,都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指导下的创新实践,既体现了中国特色政党政治建设和发展的特殊性,也体现了对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分的积极接纳和创造性的转化。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丰富了世界政党政治的内容,使其多姿多彩。因此,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建设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

  建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客观分析我们面临的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发展变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释当代中国政党发展和政党制度建设的文化根基、社会基础、目标任务、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等;就是运用中国人自己的民族语言,深刻分析阐述政党和政党制度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已经成为与伟大中华民族血肉相联之一部分,已经成为保障当代中国崛起的关键成分,离开中国特点来谈政党制度,会流于一般性的学术空谈。研究政党和政党制度在中国为什么呈现中国化的特点,是如何中国化的,深刻说明其每一表现中的中国特性,并在以后的政治发展中,按照中国的特点去理解和运用,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同时,这一工作也适应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需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政党制度部分的研究有深化的作用。

  (二)应对西方政党理论和政党制度的现实挑战,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须有自成体系的思辨论证和自己的话语权

  世界纷繁多样的政党和政党制度,是不同国情使然,也是人类政治文明多样化的体现。由于社会制度不同,政党制度性质不同,不同政党制度之间的竞争将长期存在。苏东剧变之后,西方势力更强劲地对我国推行西化分化策略,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进行渗透,以“民主”、“自由”、“人权”为武器攻击我国的政党制度。同时因现实中国特色政党理论体系的薄弱和话语的贫乏,人们经常用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为标准,去观察判断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是非优劣,对我国政党制度不够自信或产生怀疑。就整个社会而言,对我国多党合作制度还缺乏深刻了解和普遍认同。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体系,能够使我们更主动地应对西方政治思潮的挑战,在关于中国政党制度的争论中有更坚实的理论支撑,对各种错误观点的批驳更具有说服力。

  (三)建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以自觉认识和把握当代世界政党制度发展规律

  当代世界政党制度发展遵循的主要规律是:政党制度发展的总体方向是现代化、民主化、制度化,各政党自觉地将自己置于政党制度的制度约束之下;现代政党制度体现了民主政治的普适价值与多元世界的国情差异两者之间的冲突与交融,是价值的普适性和形式的民族性相结合的产物,成熟的政党制度需要将民主政治的一般原则体现于一定的民族形式之中;政党制度存在的价值在于其自身独特的功能,政党制度的生命力与政党和政党制度功能的实现程度成正比。建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可以更好地把握当代世界政党制度发展规律,既吸收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坚持中国政治发展的正确方向,少走弯路。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基本框架就是指那些带有基础性、全局性的重大理论问题,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至少应包括如下内容:

  (一)从历史的纵向说明政党这种组织形式在中国近代出现后是如何中国化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如何植根于中国社会文化的土壤中萌芽、产生和发展

  理论体系的构建首先要对中国政党百年历史的多种形态进行客观细致的描述和论证,因为任何时代的历史都是当代人的历史,人们的是非标准和价值判断,对于理论的构建起着决定性作用。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带来了三种复杂性,即经济结构的复杂性,阶级关系的复杂性,政党关系的复杂性。这些复杂性决定了中国的政党从产生一开始,就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政党,西方政党制度模式在中国行不通,因为中国不具备实行那种政党制度的阶级条件、思想条件和社会条件。具体说来,相对西方各国政党制度的普遍规律,中国政党制度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形成于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有为争取和平民主共同奋斗的经历,有被“一党训政”的执政党迫害和镇压的共同历史记忆。新的国家政权以后,就形成中国政党体制的一体两面:一方面是革命性群众性政党,有众多的成员,有明确的政治纲领,有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它建立了深入基层遍布社会各个角落的政党组织,并因为推翻三座大山艰苦卓绝的厥功伟业处于主导地位;一方面是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干部性政党,是人数不多的政治精英集团,怀书生报国一腔热血,以议政为主要的参政方式,它们产生的社会基础不同,组织方式不同,参与政治的途径也不同,在共同奋斗中能互为补充。通过“五一口号”后的新政协运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新的国家政权的建立,确立了中共成为执政党、民主党派成为参政党的政党定位。在共同奋斗的历史过程中,一方面中共排拒了苏联一党制模式的压力;一方面民主党派意识到必须对西方民主政治进行“修正”,按

[ 我要发表评论 ] [ 打印 ] [ 收藏本页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