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首页 >> 首页 > 民进专题 > 纪念中共发布“五一口号”六十周年 > 理论研讨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如何巩固和发展我国和谐的社会主义政党关系
 
 


  北京大学闫志民

  1948年“五一口号”发布后,各民主党派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倡议,在1949年9月召开新政协共商建国大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从而奠定了我国新型政党关系的基础。六十年来这种关系经受住了各种风浪的考验,并在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得到了新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政党关系。正确认识和努力发展这种新型的政党关系,对于搞好爱国统一战线、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进一步提高对和谐政党关系的认识

  要巩固和发展和谐的政党关系,首先必须提高对我国政党关系的认识,从思想上理论上真正搞清楚什么是和谐的政党关系,为什么要实行这种政党关系,不断地提高坚持和发展和谐政党关系的自觉性。这里需要重点提高三个方面的认识:

  1和谐的政党关系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和谐的政党关系是历史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是在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共同斗争中开始建立的,是在1949年新政协会议上共商建国大计的时候正式形成的。从“五一口号”提出以后到现在的六十年中,相互间是团结合作的亲密友党的关系,彼此同舟共济、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虽然中间也经历过风风雨雨的考验,但这种亲密友党关系从来也没有动过,而且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获得了新的重大发展,彼此的关系更加密切融洽,团结合作的经验更加丰富。中共中央根据我国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进一步从理论上把我们这种政党关系概括为和谐的政党关系。这是完全符合我国政党关系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状况的。

  我国和谐的政党关系是由我们社会关系的本质属性决定的。我国在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由于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已经消灭,人们的社会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尤其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们的社会关系从总体上讲,已经不具有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性质,是属于人民内部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新型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的本质是和谐,正如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决议所指出的,“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政党关系是整个社会关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整个社会关系在政治方面的集中表现,它的本质属性当然也是和谐。这个理论概括反映了我国政党关系最根本的特点,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政党关系的根本依据。

  我国和谐的政党关系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一致的。中华民族属于典型的东方民族,在历史上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根基十分深厚的和合文化。它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贯通、协调、统一,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友好合作。这与西方文化重视个人自身价值,强调人的自主性、独立性和竞争性是有很大差别的。这种文化传统对于我国和谐政党关系的巩固和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应当说我国和谐的政党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其主要的思想和理论渊源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必须团结和联合一切民主的进步的政党,才能逐步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任务的思想,其直接的社会的基础是我国六十年来的社会关系,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我国现实的社会关系。其文化的环境和条件则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以和为贵的文化传统。

  2和谐政党制度是与西方不同的新型政党制度

  当前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政党制度,从大的类型来分,首先可以分为一党制和多党制。我们国家存在着多个政党,当然属于多党的类型。而在存在着多个政党的国家,自然就有一个政党关系的问题,而如何处理政党关系,各个国家也有所不同,但归结起来,也主要有两大类,一种是西方国家所普遍实行的强调政党之间的制衡与竞争的政党关系,另一种是强调政党之间联合与合作的政党关系。我们国家的政党关系显然是属于后一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政党制度应当说各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关键是看它是否适合所在国的实际与民意。我们国家的政党制度反映了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关系,代表了全国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和愿望,在六十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践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被证明是完全符合中国实际需要的政党制度。正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既不能照搬苏联的经验,也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做法,必须从实际出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样,在政党制度问题上,我们在一党还是多党的问题上,也不能照搬苏联的一党制模式,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实行多党长期共存,而在多党的关系问题上,也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竞争型政党的模式,而必须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当前我国的和谐的政党制度正处在发展的过程中,其优越性还没有充分展现出来,我们需要通过实践包括借鉴国外的经验,进一步使它巩固和完善起来,但这必须是在坚持这种制度的前提之下,以适合中国实际和人民利益为标准,决不能用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来裁量中国的政党制度,也不能按照西方政党制度的要求来改造我们的政党制度。我们要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发展道路。

  3和谐政党关系和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同西方国家的竞争型政党模式相比,我国的和谐型政党关系具有自己的内在的优势:其一,它使得我们的政权不是仅仅代表执政党一党一派及其所联系的那部分选民的利益,而是代表全国各党各派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使我们的政权具有最广泛的代表性,最坚实的社会基础和民意基础。其二,是政党合作所形成的政党关系和谐,决定了国家政治关系和谐,而政治和谐又会强有力地影响和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因而它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选择的一种政党制度。其三,各政党能够团结一致、友好合作,彼此间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精诚合作,互相支持,避免了资产阶级竞争型政党之间为了争夺执掌政权经常出现的相互攻击、相互拆台、相互挚肘的现象。其四,对于重大的问题通过充分政治协商,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相互间求同存异,取得共识,变为各政党自觉的行动,体现了在合作中相互尊重的精神,避免了西方竞争型政党制度简单地用游戏规则来解决问题的现象。其五,各个政党之间实行相互监督,这种监督是真诚的、善意的,因而也是实事求是的、认真负责的。这和西方国家政党之间为了在竞争中击败对方,经常出现的夸大其词、歪曲事实的批评和监督是根本不同的。其六,各政党的团结合作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保证了这种团结合作是稳定的有序的。

  二、充分发挥我国政党关系的和谐优势

  我国的政党关系的本质特点是和谐,其最大的优势也是和谐,我们要充分认识并发挥这种和谐的优势。

  1多个政党和谐相处所形成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优势

  差异性和多样性是建立和谐关系的前提条件。在自然界中,单一种颜色是色调贫乏的,只有多种颜色的组合,才有可能画出美丽的图画;同样,单一的音符是单调的,只有多种音符的组合,才有可能谱出美妙的音乐。毛泽东同志早就以这种辩证的思维,提出只有百花齐放,才会有艺术上的繁荣,只有百家争鸣,才会有科学上的昌盛。在政党关系上他也看到共产党一个党有局限性,提出要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意思就是共产党存在多久,民主党派也存在多久,共产党要听取民主党派的批评和建议,接受民主党派的监督。但由于当时我国基本上还属于农业社会,又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社会结构简单划一,人与人的关系也相对简单,所以对这个问题意义的认识还是有限的,后来很快又追求单一性和斗争性,出现了认识和实践上的反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人们的利益关系日益多元化、社会结构日益分层化、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日益多样化,整个社会由过去比较简单的单一结构变为十分复杂的立体结构,出现了许多与过去不同的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这种复杂的社会结构和多样化的社会关系,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积极的进步的现象,这些新出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问题,决不能采取过去阶级斗争的方法去解决,而且过去的经验证明,用这样的方法也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党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社会主义社会关系与过去的阶级社会根本不同,在本质上是一种和谐的社会关系;二是我们要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来促进社会和谐。这样和谐既体现了我国社会关系方面的本质要求,又是我们处理社会关系的根本方法。而和谐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互利双赢。表现在政党关系上,就是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友好合作、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这就不但为我国民主党派的长期存在奠定了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增加了在长期合作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内容。它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的社会关系,特别是统一战线内部的政党关系,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武器。

  2共产党领导所形成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优势

  我国和谐型政党制度与西方竞争型政党制度的一个根本区别,是西方国家的政党没有领导党和非领导党之分,而只有执政党与在野党(或反对党)之分;我们国家实行的是合作型政党制度,政党中分为领导党与非领导党、执政党与参政党,它们在和谐的政党关系格局中处在不同的地位,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共产党是领导党和执政党,这在竞争型的政党制度中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如果这样,政党之间的竞争和轮流执政就是不可能的,正因为如此,一些西方国家的政治家和学者,或者国内主张照搬西方政党制度的人,总是在对此提出质疑,认为这样不公平不民主。但是我们如果从和谐的政党制度来观察这个问题,那么,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但是必要

[ 我要发表评论 ] [ 打印 ] [ 收藏本页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