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首页 >> 首页 > 民进专题 > 纪念中共发布“五一口号”六十周年 > 征文选登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刘治国:“薪火相传,共创未来”—纪念中共发布“五一口号”60周年
 
 

 
  民进会员(黑龙江)    刘治国
 
  1948年,伴随着我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在全国的战场上节节胜利,国民党蒋家王朝政权的垮台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指日可待。此时此刻中共中央果断的在1948年4月30日发布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提出“打到南京去”,并号召“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五一”号召发出后,民进领导人立即表示拥护和响应,主要领导人也先后由上海及香港转入解放区,参加新政协的筹备工作。“五一”口号的发布,标志着战争即将结束,新中国即将诞生。值此党中央“五一口号”发布60周年之际,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民进会员,应该认真回顾民进发展的历史,深切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业绩,不断深入地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五一口号”的提出,使包括民进在内的各民主党派坚信,中国共产党才是彻底实现国家独立和全民族解放的领导者;只有接受共产党的领导,中国才能真正实现民主富强。民进的发展历史也由此进入了新阶段。建国后,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理论与我国实际相结合,深刻总结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民进领导人中马叙伦出任教育部长,一大批民主党派领导人及著名的民主人士进入人民政府担任职务。党中央团结和带领各党派,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根据07年最新统计目前担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党外人士达到3.1万人,最近,致公党中央副主席万钢和无党派人士陈竺,分别担任了科技部部长和卫生部部长,改变了多年来没有党外人士出任国务院正部长职务的格局。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共中央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不断加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及政治发展道路,着力推进多党合作理论政策与实践的创新和发展。这期间,中共中央先后颁发了四个促进党派发展,加强多党合作的历史文献。
   
  第一:86年中共中央批转中央统战部《关于新时期党对民主党派工作的方针任务的报告》(中发[1986]19号)。
   
  第二:1989年颁发《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中发[1989]14号)。
   
  第三:是2005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中发[2005]5号)
   
  第四:2006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中发[2006]5号),以上两个文件的颁发,科学的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多党合作事业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理论与时间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多党合作建设,对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建设理论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指引下,不断探索和总结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党合作的成功道路,各民主党派同共产党真诚合作,共谋国是,为中国的发展与繁荣献计出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以及广泛代表各方面利益、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中央人民政府的组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体现了致力于建设新中国的各参政党,在新中国建设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是中国长期以来,不断总结历史,吸取历史经验得出的宝贵经验,是中国国情和历史历史经验的结合。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多党合作的成功范例。
  
  通过对“五一口号”的历史重温,加强了解多党合作的发展历史,我们对民主党派的优良传统有了深刻认识。同时我们对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未来充满信心。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说: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民进会员,要切实履行参政党职能,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放眼未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历史时刻,我们一定要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的优势,做好参政议政工作。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建设有中国特色政党建设必定会彰显出越来越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人民网资料
2、台盟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多党合作理论、政策的创新与发展
3、新华网党外人士热议十七大:同一面旗帜 同一个目标

 

(责任编辑:张政泽)


[ 我要发表评论 ] [ 打印 ] [ 收藏本页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