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首页 >> 首页 > 民进专题 > 纪念中共发布“五一口号”六十周年 > 征文选登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钟海秋:从“五一”口号看新时期参政党建设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室  钟海秋

 [摘  要]   用历史的观点,从民主党派响应“五一”口号所反映的政治诉求,分析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下的参政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索加强参政党建设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五一”口号;新时期;参政党;建设
[作者简介]  钟海秋(1960-);女;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
电话:0771-2182590, 1331 761 5995;   邮箱:haiqiu_zhong@163.com


  我们都知道“五一”口号的意义,为了更清晰、更明智地分析新世纪新阶段参政党建设,我们有必要回顾“五一”口号当时的情况。

  一、“五一”口号相关历史的回顾。

  1948年春,人民解放军军事战线胜利进军,4月23日百万雄师过大江,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的迅猛发展和各民主党派政治态度的重大变化,使全国人民、各民主党派都把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这为新政协的召开准备了群众基础和政治基础。4月底新华社社长廖承志给中共中央发出请示电报,即五一节快到了,中央有什么指示。毛泽东提笔对“五一”口号草稿作了修改,并删掉了“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等字句。1948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布了“五一”口号,其中有一条就鲜明地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五一”口号一提出,立即得到各民主党派的积极响应。5月2日在香港的各党派代表集会讨论,一致认为召开新政协会议、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是我国“政治上的必经途径”,“民主人士自应起来响应”。李济深、何香凝代表民革,沈钧儒、章伯钧代表民盟,马叙伦、王绍鳌代表民进,陈其尤代表致公党,彭泽民代表农工党,李章达代表救国会,蔡廷楷代表民促,谭平山代表民联,郭沫若代表无党派民主人士,联合致电中共中央,表示响应中国共产党“五一”口号。之后,台盟、民建、九三学社也纷纷表示拥护中共“五一”号召的宣言。

  在中共中央“五一”口号发表之际,南京国民党反动派的“行宪国大”在一片喧噪声中草草收场。各民主党派、各阶层民主人士和海外爱国华侨,在热烈拥护“五一”口号的同时,对“行宪国大”表明了严正的否定态度。一时间,广泛响应中共“五一”口号与一致反对国民党反动派“行宪国大”成为鲜明对照,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新政协运动。南京政府和美帝国主义对此感到极大的恐惧和忧虑。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公开加盟,并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极大地壮大了中国革命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建立新中国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基础。各民主党派对“五一”口号的积极响应,实际上是表达了一种民主党派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合作建国的政治诉求。

  我们再回顾一下辛亥革命后,各民主党派在中国政党政治探索中的感悟。1911年11月辛亥革命的胜利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创建,揭开了中国政党政治的序幕,在中国大体形成了三个派系四大政党的格局,尝试着移植资产阶级多党制政治。孙中山在海内外频频发表演说赞扬“党争”,各党派也一度活跃非凡。而在竞选期间国民党领袖人物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后,国民党人以血的代价得到感悟,用生命交付了政党政治的第一笔学费。不正当的竞争格局笼罩着整个中国的政党政治舞台,资产阶级多党制政治终究沦陷为腐败的“帝王制”政治,资产阶级政党模仿宣告终结。许多有识之士如张澜、沈钧儒、黄培炎、马叙伦、马相伯、王绍鳌、梁漱溟等都亲历这次“民权初步”的演练,并对议会民主党派的现实有了深切认识,为以后的国民党一党专政之下,各民主党派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之后的中国两大主要政党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曾有过两次成功的合作,却不能实行两党政治。原因既与政党产生的模式有关;又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还和政党的性质及当时的国际环境有关。国共合作的失败证明了两党政治在中国同样行不通。后来,国民党一党专政模式的破产,也证明了一党政治不符合中国国情。

  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风风雨雨,付出了血的代价的党外人士及各党派不得不明智地、客观地思考中国革命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中国的出路在哪里”等实质问题。是否响应“五一”口号,成了摆在所有党外人士及各党派面前不可回避的选择。他们之所以选择了响应中国共产党的“五一”口号,是因为他们目睹了中国政党政治的种种斗争,亲身经历了种种努力、挑战与失败,付出了巨大代价,明白了中国的国情是什么,中国应往哪里去,中国的出路在哪里。明白了只有跟着中国共产党走,才可能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社会进步,才可能从胜利走向胜利。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成为各民主党派自觉自愿的选择,是明智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这,为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二、新时期新形势对参政党的新要求

  半个多世纪来,各民主党派的政治诉求,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与时俱进地发展着。中国的各民主党派,同中国共产党一样经历了中国的历史性变迁:从与中国共产党一起抗日,救民族于危亡之中,到反对内战、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政党,转变为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共同致力于建设新中国的政党。从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友党”向“参政党”转变,从拥护社会主义的阶级联盟向与中国共产党一道,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联盟转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选择,是中国近代各种政党力量在不断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党政治模式中不断较量的结果,是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和感召下,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团结合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本身就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与和谐的有力实践。新世纪新阶段,“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一中国政党特征有了更为鲜活的时代性。

  新时期,中国各民主党派是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同盟军——参政党而存在的,与执政党有着共同的政治目标:巩固国家政权,发展国家经济。但达到政治目标的途径不同,一个是通过人民民主专政,另一个是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来实现。而对于民主党派来说,它们的存在价值恰恰就在于这种不同。它们是通过不断进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来实现它的政治目标的。从我国政党之间的关系看, 共产党和民主党派都是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政治主体,构成执政和参政的关系。执政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参政党反映、维护所代表和联系人民的具体利益,政治目标是共同的。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参政议政实效。要贯彻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地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十七大之后,中国政府很快向全世界推出《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更加明确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定不移地坚持“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参政党参政”的决心。各民主党派是为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服务的一个重要政治主体,有维护和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格局的责任和义务,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与中共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

  新时期,参政党参政议政的机遇增多了,要求提高了,力度加大了。这,就是新世纪新阶段对参政党提出的新要求。从“五一”口号的响应到新时期对参政党的新要求,我们不难看出,各民主党派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合作建国的政治诉求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它顺应了历史的必然,时代的呼唤,在有力地实践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三、新时期参政党参政议政能力的几个问题

  与“五一”口号提出的年代相比,新时期民主党派发挥参政党作用的社会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当前,各民主党派都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一是,民主党派在参政议政中作为“人才库”、“智囊团”的优势面临挑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各民主党派以智力优势参政议政,并发挥巨大作用。近年来,随着中共领导干部知识化、年轻化的大力推进,大批高文化、高智能的人才进入党和政府的决策层,知识精英比比皆是,人才荟萃,党政决策的科学含量和知识含量不断提高,使得民主党派“人才库”、“智囊团”参政议政的优势受到挑战。在建言献策上,民主党派要想拿出比党政机关质量更高、更有建树的建议已是不容易的事,其“信息量”、“才人库”也已很难具备优先的战斗力,甚至有的党派所谓的重大课题,在党和政府的决策圈内也是早已熟知的内容。

  二是,民主党派依靠在社会上有重大影响的旗帜性人物参政议政的优势面临新的挑战。时间流逝,民主党派创建时期涌现的大批旗帜性人物都已相继谢世,而现阶段,要在社会上、政治上形成比较有号召力的旗帜性人物比较困难。民主党派依靠这种旗帜性人物的号召力在参政议政中发挥作用的优势受到很大的挑战。

  三是,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很快,加大了人们认识和把握发展势态的难度,使得相当部分主要在专业上见长的民主党派成员参政议政面临新的挑战。要全面深刻地领会其蕴意,需要相当的政治素养和政治把握能力,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四是,近年来,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加快,使

[ 我要发表评论 ] [ 打印 ] [ 收藏本页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