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首页 >> 首页 > 民进专题 > 民进全国社会服务工作经验交流暨表彰大会专题 > 经验交流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科技扶贫见成果,教育支边育人才
——民进贵州省委智力支边情况介绍
 
 

 

  智力支边是民主党派发挥人才、智力优势,为“老、少、边、穷”地区的脱贫致富和社会发展所做的一项开创性工作。


  多年来,民进贵州省委在支边工作中,坚持"发挥优势,突出重点,量力而行,注重实效,持之以恒"的工作方针,本着“定点、多项、长期、实效”的原则,在中共贵州省委和民进中央的领导下,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智力支边活动。支边领域从教育拓展到科技、经济、医卫、文化等方面。紧密结合贵州贫困地区特别是毕节和黔西南两个试验区的实际情况,精心组织每一项支边扶贫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将有关工作做简要汇报:

  一、积极参与和组织对黔西南州试验区的支边工作


  1990年黔西南州“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工作启动以来,民进贵州省委就将智力支边工作重点放在了该州。我们与民进中央联合,以科技示范、科技培训为先导,为黔西南州的兴义、普安、安龙等地引进了“两桃一棚一菇一芋一支花”六个科技含量比较高、发展前景比较好的项目。        


  如与民进中央一起承担的芭蕉芋综合开发项目,几年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黔西南州已种植15万亩芭蕉芋,并推广“芭蕉芋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开发及试验示范项目”。辐射带动面积61000亩,增收新鲜芋7000万公斤,创产值1300万元,项目覆盖农户1000余户。还帮助兴义聚鑫芭蕉芋淀粉厂引进生产技术,解决技改资金问题,使该厂由过去的小作坊变成生产精制淀粉的大厂。


  我们帮助黔西南州农校引种的“早熟、密植、高产”桃树,15个月挂果,达到当年种植第二年受益的真实效果。这一新技术项目已在农民中推广。引种的早熟薄皮核桃3年结果,比普通核桃提前5年,取得了“引种、保苗、成活阶段性成果”,成为普安县重点推广项目。简易蔬菜大棚、食用菌栽培、芭蕉芋淀粉加工等都对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产生了良好的效益。


  在30万亩金银花基地的建设上,我们积极配合民进中央和黔西南州做了许多的前期考察和调研,并为此做了大量的沟通协调、联系服务的工作。我们认识到贵州石漠化问题不仅造成生态的恶化,而且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老百姓的脱贫致富。早在1999年和2000年就多次组织专家到黔西南州、六盘水市、黔南州等地对石漠化问题进行调研,提出建立区域综合开发工程,加大对石漠化地区治理的建议。


  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2004年5月,30万亩金银花基地建设工程在黔西南州贞丰县正式启动,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亲临参加。这一项目选择喀斯特地貌典型石漠化严重的石山、半石山地区为重点进行治理和建设,以产业化生产经营为主导,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产、供、销一体化的市场运作机制。对西南地区石漠化治理,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大的生态意义、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截止到今年6月,已完成种植面积27.6万亩,年内30万亩将全部完成。预计此项目可以带动30万人口、6万农村家庭脱贫致富。我们还与民进中央一起积极联系省内外企业到黔西南州参观考察,争取他们前来投资,以期把金银花产业做大做强,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加大毕节“扶贫开发,生态建设”试验区的支边工作力度


  毕节“扶贫开发,生态建设”试验区,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当年在贵州任省委书记时,经过大量深入调查研究,集思广益而倡导建立的,经中央统战部和各民主党派的推动,198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建立。18年的发展实践证明,毕节试验区的建立极富创新性和前瞻性,展现了跨区域和跨时代的重大意义。试验区的建设思路和试验主题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根据安排,毕节地区金沙县定为民进中央支边扶贫定点县,民进贵州省委会积极配合民进中央,加大了支边扶贫工作的力度。经我们牵线搭桥,北京市陈经纶中学与金沙县逸夫中学结成姊妹学校,通过开展一系列帮扶活动,使逸夫中学脱胎换骨,一跃成为全县名列前茅的学校。省委会先后组织了省内外的优秀教师到金沙县讲学50多次,有力地促进了该县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们通过民进中央获得捐款25万元,为金沙县石场乡中学修建图书楼;协调了省民族文化专项发展资金6万元,为该县两个少数民族乡修建文化站和购置图书。我们还积极参与民进中央组织的专家组对金沙县城环境治理进行考察调研,配合民进中央在金沙县的新农村建设工作。
除金沙县外,我们支边的范围还遍及毕节地区的毕节、纳雍、赫章、黔西等市县。

  三、扶贫先扶智,支边先支教


  贫困地区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劳动者素质不高,而导致劳动者素质不高的原因则是落后的教育。“扶贫必先扶智,支边要先支教”是民进省委会上下的共识。从1984年起,民进省委会每年都组织省内外的骨干教师和教育专家到我省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黔西南州开展支边讲学活动,足迹遍及贵州省的所有地、州、市,为当地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据不完全统计,从1983年至2006年上半年,共组织专家、学者600多人次,在省内36个县市进行支边项目200多个,领域涉及幼教、小教、初中、高中、职业培训、科技、医疗、文化等,参与培训人员逾万人次,有学生、教师、医务人员、科技人员、党政干部和农民群众等;近两年,还积极参与民进中央的“西部教师培训计划”,先后安排组织了数十位偏远贫困地区的一线骨干教师到北京、上海、湖南、浙江等发达地区学习取经,使他们更新了观念,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教学业务水平,为贫困地区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培养了优秀人才。
通过我们的组织联系,还为我省贫困地区捐赠了现金数十万元;衣物、棉被上万件;文具、书籍、体育器材、课桌椅等4万余件;电脑、电教器材三百余件;免费送医药20多万元;赠送价值近70万元的医疗器械;帮助引资近百万元;帮助15所县属中小学在贵阳、北京、上海等地联系对口帮扶学校,建立姊妹学校关系,还组织劳务输出到发达地区,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经验和体会


  回顾二十多年的智力支边扶贫工作,我们在支边扶贫、社会服务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


  1、 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民主党派的社会服务工作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拾遗补缺的工作,应该从实际出发;要摆正位置,选好角度,找准切入点,注重实效。


  2、 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我们发挥民进联系面广的特点,在经济、科技、医院、工业、农业方面都作了一些工作。但从自身的特点考虑,始终把工作重点放在教育方面。多年来,我会发挥优势,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今后我们要更加重视支边扶贫中的人才培训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工作。


  3、 开拓领域,树立形象。通过开展智力支边科技扶贫工作,还为坚持完善和发展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开拓了更为广阔的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民进组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探索新时期新阶段民主党派智力支边扶贫工作的新路子,总结新经验,开创新局面,做出新贡献。

                     


[ 我要发表评论 ] [ 打印 ] [ 收藏本页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