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心励志 天酬事成
——记全国优秀教师周世忠
世忠有过写大字报大标语的经验,生产队给他《美术字体》和题头插图参考资料,指导员要他每周换一次黑板报,一天换两块给记十分,换板报那天有人替他看机井,这真是自己早想干的好活,能练字画还不费力气。
办好黑板报要有技巧和用心,光字写的端正好看还不够,还要懂得内容采编、版面布置、色彩搭配,有设计的意识和能力,才能做到文图并茂雅俗共赏引人入胜,才叫有水平。大队的板报办的生动鲜活,爱看的人多,办板报的是大队文书名叫秀泉,写绘标头也要登高凳,俩个头都不高的土秀才,很快成了好哥们,秀泉哥参加过县里的美术培训班,写得好画得更好,哥俩一个好学一个肯教,世忠办板报的水平提高很快,又掌握了临摹和速写的方法与技巧。学绘画必须保持经常的大量的习练,才能达到得心应手画嘛像嘛的地步。世忠看了半年的机井房有空天天练画,长进之快令秀泉哥自愧不如,当县文化馆的版画家李凤岗支农下乡,友善的秀泉哥将世忠办的板报介绍给李老师,又把老师引进村东的机井房,他有心求李老师给小老弟一个机会,能让世忠也参加培训班正规地学习美术。这位李老师上美术学院前也是在山村自学画画的,他朴实热诚忠职尽心,每次下基层总要给社队的文化宣传工作认真指导,活动急任务重他就自己上手干,他还善于发现好苗子,为他们提纯扶壮浇水施肥,使他们茁壮成长开花结果。李老师得知了世忠的遭遇与家境,看到他求学的饥渴与学习的艰难,感受到他在线条与黑白间萌动着的灵性,一种赞赏喜爱与同情之情由然而生,这小周靠自制的水泥板加粉笔、靠树枝当笔面土当纸练习画功,多年的作业本反面都给画满了,这种刻苦勤奋非常人所能,基层和国家的文化艺术事业需要这样的好苗子。李老师这样想也就这样鼓励世忠。李老师非常诚恳地请两个年轻人到文化馆学习交流,临走将自己的速写本送给小周,以作鼓励和纪念。世忠又一次深深感动,感激好哥们的无私帮助,感激这位李老师的真诚鼓励,世忠感觉到已遇到第二位恩师,他将指导自己学到更高的技艺。
久旱的禾苗逢雨露就滋润,背阴的花蕾见阳光就灿烂,李老师的光临与鼓励给周世忠莫大的慰籍和希冀,他望着广阔的田野心情无比舒畅,木禾葱笼天高云淡满目清新,不由得联想起油画《毛主席去安原》所表现的情境,青年毛泽东手拿雨伞昂首健步,向着目标向着未来走来,那时的毛主席也是在艰苦奋斗,为中华民族的命运和前途而抗争。自己将来要能画出那么逼真的油画,一定要画一画可敬可爱的周总理。有朝一日自己练就出那么高的水平,一定能像李老师一样做艺术家当老师,国家一定叫咱挣上工资,那时家里的日子不就好过了吗,弟弟妹妹们上高中上大学不就有希望了吗,美好憧憬开始在世忠的脑海浮现,可当看见队长沿垄沟走来,刚才的憧憬立刻消散,生产队那会放走“白吃饭”家庭里唯一的男劳力。
事情变化快人们想不到,大队副书记带着小队长来到机房,下命令式的要派人接管机房,要周世忠带着政治任务到公社报到,准备参加河北师大办的通讯员培训班,啊!真的吗?我要上大学了吗?世忠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书记严肃地强调:是上三个月的培训,练好笔杆子为学大寨运动服务,不是叫你离开农村去学封资修。仨月也能长本实,学写作也是自己盼望的,世忠抑制住兴奋向书记做保证。原来,河北师大中文系师生下乡支农支教,要给学大寨先进社队培养宣传员与通讯员,支农队领队叫王希文,是位活跃能干的系宣传部长,他是板报与通讯稿的总评委,他非常看好第六生产队的板报作者,文稿、设计与绘写给评了三个优胜奖。因此,社队领导相信王部长的眼力,同意抽派周世忠参加通讯员培训班,从此以后周世忠基本离开了田间劳动,开始了靠手头功夫挣分吃饭的日子。
师大“复课闹革命”,派别武斗早已结束,教学秩序开始恢复,中文系的青年教师响应组织号召,“走出去,请进来”支农支教,为农民办班施教也是革命实践,他们对泥腿子土秀才感情真挚热情指教,王部长对能写会画的周世忠特别有好感,对他在汉语基础知识上的欠缺,补了不少小灶,课余还带他到艺术系观摩师生美术教学,认识了周教授贡主任,还有幸见到了来访的王怀骐先生和郝华先生,这几位都是广大青少年美术爱好者仰慕的大师。艺术楼走廊画室布置的文明高雅,充满艺术气息令人向往,我这一生还有机会进入这艺术殿堂,像那些即高雅又高傲的学生一样,来这里学习研究艺术吗?自己是否得寸进尺想入非非,周世忠轻哼一声暗自嘲笑。
在师大受训的三个月,周世忠像辛勤的蜜蜂又像攥瘪了的海绵,在中文系和艺术系之间游飞采蜜,饱吸文学艺术的营养。在这里饮食的营养也增加了,他不再那么干瘦,三个月有时有晌有滋有味的食堂饭菜足可养人,在自家就不能有这简单的口腹之欲,干了重活累活能填饱肚子就行。看来人的饭食正常了也长精神,走出师大校园,他觉自己的脊背挺直了不少,土秀才变洋秀才了。
周世忠回村肩负起县社队三级专职通讯员,还当着大队共青团民兵连的差事,一辆破自行车骑行于滹沱河两岸,他借给县广播站送稿之机,去县文化馆拜访李凤岗老师。世忠干上文职也记工分,去县里还给三毛钱补助,除了三夏大忙秋收秋种,队上的体力活就不用他干了,可家里的出圈拉粪堵漏排水修房补墙等险重活要他干,当然大妹也会一起干,他仍整日辛苦忙碌,但感觉有了奔头,不觉太劳乏了,人的肌体不那么困顿了,心里也就舒缓开来,他不再因家里穷困而面带羞涩怯于见人,纵管自己的衣鞋寒酸肤面灰褐,他不觉着这些丢人,人有一技之长能人所不能,这些早晚都会改变。他一直认为劳动光荣,自己也爱劳动,只是自己的体质不能承受的太多太重,他越来越认定自己的双手会干更有意义的劳动甚至是创造。
七六年春陈永贵副总理来正定视察,兆通公社出了两个先进典型,陈总理要亲临指导,宣传报道必须紧跟,世忠不但见到了农民打扮的陈总理,还沾了报道视察的光,他的文稿和配画经过县委宣传部修改,刊登在了《石家庄日报》。村上大小队有人长心眼了,说世忠这小子翅膀硬了要飞。不出他们所料,雏鸟振翅的机会又来了,地区文化宣传部门要在正定五七干校举行“延安两为方针”学习创作活动,还要在省展览馆举办“农业学大寨”美术展览,要求基层县社当政治任务来组织完成。各地能写会画土的洋的秀才们很快集中到了正定,小北门老一中校园里来了好几位大作家,《红旗谱》《小兵张嘎》和《金光大道》的作者向大家讲学习心得和创作技巧,周世忠被抽调来参加讲习班,有幸与“蔫坏”的贾大山同班,亲耳聆听大师们的演讲。活动后半期被分到绘画创作班,集中在县文化馆进行交流创作,这次是县文化宣传部门抽调创作人员,大小队干部谁不敢强加阻拦,周世忠由此开始了近两年在县城的学习创作与美工活动。
美术补习创作班主要领班人是李凤岗老师,李老师毕业于天津艺术师范学院,他功力深厚创作能力强,他对农民美术青年的专业指导特别有针对性,他认识并了解每个班员的功底与擅长,他为使大家掌握更完整更有效的描绘与创作方法,巧妙安排亲自指导,从补习训练基础造型能力开始,逐一纠正学员在自学阶段形成的错误手法,周世忠第一次入班为了显示自己功力不差,起稿描绘轻快漂浮难以深入,好如程咬金的三板斧,暴露出未受正规训练长期模仿形成的毛病,李老师毫不客气的指出:这种“低水平的熟练”必须深刻认识坚决扭转,重新按部就班的严格训练加以克服,做学问学技艺必须丢弃花架子,宁拙勿巧宁慢勿快。严师出高徒,两个月基础补习,基本扭转了学员个人的不良手法,世忠原本刻苦今日更加努力,李老师牺牲休息时间为他指导示范,纠偏改错的进程更快。通过这一段绘画基础补习,周世忠深切地感受到,这位语言迟缓心热性直的李老师,就是自己遇到的第二位恩师。进入创作阶段的指导更具体更辛苦,为使大家创作出内容与形式相统一雅俗共赏的好作品,李老师同班员同吃同住同创作,班上创作绘制作品近四十幅,形式风格与效果丰富多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受到省美术出版社潘真和李丰田先生的赞赏。经李老师亲自指导修改,周世忠创作出两幅作品,一幅是具有现代版画风格的黑白花,画题为《再掀农业学大寨新高潮》;另一幅是兼取杨柳青年画与户县农民画优长,表现公社社员修挖暗渠铺平造田与见缝插针种满田的场景,称之为风俗画,画题《寸土必争》。两幅作品均通过了选评在省展览馆展出。周世忠在绘画艺术道路上迈出了第二步,为自己向艺术高峰攀登打下了坚实基础。
升任师范大学团委书记的王希文老师,一直保持着同支农支教点的联系,关心和了解周世忠在求学求艺路上迈进的每一步,他为更有力的鼓励世忠的进步,也为广大青年学子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写了一篇两万字的纪实文学,题名“小画家是怎样成长的”,登载在《石家庄日报》,周世忠不畏困苦艰辛努力成就才艺的事迹传播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