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烈庆祝第三十个教师节

我与诗意有一个美丽的约定

——记全国模范教师张宝童

发布时间:2014-08-27  来源:民进河北省委会

放大

缩小

人物简介:

  张宝童,民进会员。1991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语文特级教师,教育硕士。 先后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十佳教改新星”、“河北省首届名师”、“河北特级教师讲师团成员”、“承德市十大优秀青年”、“承德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曾在《中国青年》、《语文教学通讯》等杂志发表文学作品和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一部,参编教学用书三部。承德市政协委员。

  张老师在他的专著《名师高徒三人行——宝童教你写作文》的自序中这样写道:“小时候,喜欢在春天的原野上,一个人跟着风狂跑。我奔跑在风中,也奔跑在我的梦里,风呼呼地在身边吹,心怦怦地在风中激荡。我跺着脚大喊,风回过头朝我哈哈大笑;我气呼呼地坐在地上,望着风远去的身影。可是远远的地平线上,昏黄的背景中,一抹柳绿、一点桃红定格在我的视野里。”这吹过童年的风何尝不是人生的隐喻?在人生的旅途上,也许都要经历一段寂寞的旅程,也许还曾邂逅过迷惘,拜访过动摇,但只要执着追寻,春天就在风的背后。在2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张老师一直追逐着他甜蜜的教育之梦!

爱的箴言

  梭罗的《瓦尔登湖》是张老师喜欢的著作,他每次阅读时都会陷入沉思漫想中,想象那一泓清纯的碧水,想象那一颗摇曳其中的饱含诗意的心,想象那灵动的思想如何轻盈地掠过洁白的云端。梭罗曾这样慨叹:“很久以前,我丢失了一头猎犬、一匹栗色马和一只斑鸠,至今我还在追踪它们……”他认为,在一个物化的世界上,也许我们每个人都丢失了一些纯净、美好和善良的天性,教育也成了程式化的流水线,思想缺席、人格失落,失去了精神的家园,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儿,而教育的责任就在于寻找,在于还原,在于为每个受教育者建立一个坐标,以爱为原点,以精神为横轴,以价值为纵轴,去经营幸福的人生。

梦想成为一只蚌

  记得刚刚参加工作时,张老师面对学生上课时冷漠、无奈的表情,重复着单调而程式化的讲课内容,惶恐于很难提高的考试成绩,那时他和无数年轻的教师一样,成了一只迷途的羔羊。多少个寂静的黑夜里,他读遍了每颗星星的眼睛,寻找期盼的答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怎样才能让文本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间?在一个风雨凄凄的晚上,在一本今天都忘记了名字的书中,他遇到了那只挽救他生命的蚌。一粒沙和一只蚌相爱了,沙对蚌说:“爱我将是痛苦的。”蚌回答:“我会把你放到我的灵魂里。”从此以后,多少个不眠之夜,他倚靠在办公室的小窗前,梳理着纷飞的柳絮,倾听着雪花的飘落,从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到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从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到《陶行知文集》,他孤独而快乐地跋涉在文学与教育的小路上,一张张被仔细勾画的书页,一本本书写得工工整整的摘抄都记录着那一段寂寞而充实的时光。开始他和学生一起写“下水作文“,后来先后在《中国青年》《辽宁青年》《青年文摘》等杂志发表100多篇散文。十多年后,他突然觉得自己也幻化为一只蚌,即使生活中遭遇再多的风雨,滑过脸颊的泪滴也如珍珠般美丽。因为他终于发现,自己可以离开教学参考书,用自己的心去解读文章,用自己的声音和学生真诚地对话;他更发现学生眼中闪现出惊喜的光彩,学生笔下流淌出个性飞扬的文字。“教学从本质而言就是教师与学生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思维与思维的切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高度往往决定学生的高度。把自己打磨成一颗璀璨的珍珠,你自然就会站在王冠的位置上;把自己孕育成一朵芬芳的玫瑰,一定会有情人温情脉脉的顾盼。沉下一颗浮躁的心,选择一条踏实的路,你就会发现无限的风光其实就在你自己的心中。”他在一次为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学生作报告时如是说。

作者: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