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烈庆祝第三十个教师节

我与诗意有一个美丽的约定

——记全国模范教师张宝童

发布时间:2014-08-27  来源:民进河北省委会

放大

缩小

走在向往“诗意”的路上

  张老师认为,充满诗意的课堂是超越现实功利,关注生命终极的课堂。也许许多年以后,你教给学生的知识已经被淡忘,但是那一节饱含诗意的课却会让他刻骨铭心,也许就是因为这节课他生命的坐标被重新规划,他人生的轨迹被重新描绘。语文课文本身是丰富多彩的,然而在高考指挥棒的挤压下,在不良传统的惯性思维中,语文教学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鲜活的文章被人为地分割成毫无生命的问答题,充满生命力的多向交流变成了技巧和知识的简单分析,语文教学失去了美,失去了味,失去了生命和活力。语文课只有充满了诗意,才能还原出语文真正的味道。在20多年的教学工作中,他一直孜孜以求地追求着一种境界,一种充满诗意的语文教学新境界。一个远在西北工业大学的学生给他来信说:“张老师,我是在心中默念着《再别康桥》离开家乡的,而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会想起顾城的《一代人》和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而当我懒惰和懈怠的时候,我又会想起席慕蓉的《青春》,一想起您教给我们的这些诗,我的心就会温柔起来,坚强起来,纯净起来。”生活本身总是寒冷的,然而在一颗充满诗意之心的经营下,就会变得春意盎然。

  诗意从“情感”的港湾起航。张老师的语文课浸润了深情。学习柳永的《雨霖铃》,他不仅仅让学生简单地掌握情景交融的手法,更让学生把天上的那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心间。为了体味“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句话的深情,他让学生把那令人肠断的无语凝望转化为深沉的心声,穿越千年的风霜。他这样写道:“我的眼中只有你,你的目光是一条河,静静淌过我心灵的荒原,千年沧桑的苦雨,点点滴滴,打湿了我思念的风帆;你的手是一双桨,浸透了岁月的风霜,却摇不动载满离愁的小船;你的双眼流出的是两行热泪呀,可我知道,你的心底藏着一个重洋。”通过这样充满诗意的演绎,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不是仅仅停留在语言上,而是走进了作者的心中。他参赛讲《我与地坛》,一个孩子站起来讲述自己和做裁缝的母亲怎样自强不息的故事,虽然时间延长了很多,但他没有打断他的故事,他和全班同学为这个故事而鼓掌而落泪,那节课因为没有完成应有的教学内容而没有获奖,但那是他记忆中最美丽难忘的一节课,他觉得这样包含着生命的张力,闪耀着人性的光彩的片段,也许可以改变一个孩子人生的轨迹。知识是课堂的主旋律,但情感、思想和智慧却是课堂上最美妙动人的音符。也许这些学生中就有未来的大师,大科学家,大艺术家,关键是现在我们怎样在给予他们知识的同时,给予他们灵动的思想和高贵的心?

  诗意沐浴着“生活”的春风。当生活走进课堂,学习将不再是枯燥的流水线,而是润泽生命的小河。他讲《胡同文化》,先通过自己的“吃”文化引起学生探索生活与文化关系的兴趣。经过多年潜心揣摩,张老师独创了两道菜。在介绍过两道菜的制作方法后他让全班学生给这两道菜各起一个名字。有的命名为“西瓜闷虾米”,有的却能说出“红梅傲雪”这样富有诗意的名字;有的命名为“酥子叶煮鱼”,而有的却能说出“鱼戏莲叶间”这样文化气息浓郁的名字。可见,吃穿住行不仅仅是物质的同样也是精神的。通过给菜命名,他让学生把“吃”升华为一种文化。接着他便让学生走进北京的胡同,去感受普通的胡同中蕴涵的浓郁的文化气息。教学与生活接轨,自然清新的风会徐徐吹来,心灵的雨会纷纷飘落,而那幸福的彩云早已缀满孩子生命的天空。 诗意 沿着“高尚”的航标。张老师坚信,教育的最高境界当然是给人一种向善的力量。在商业狂潮的冲击下,道德有时已经变成一种奢侈的点缀,而教育就是要给生命一道坚守的底线,这是教育的使命,更是教育的神奇。王维有诗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其实,明月照亮的是他纤尘不染的心灵,清泉带走的是他追名逐利的灵魂。讲《鸿门宴》时,他问学生:“假如你是项羽,你会怎么办?”在许多学生说出会毫不犹豫地杀掉刘邦的时候,他的心却变得很沉重;当一个腼腆的男孩子怯怯地说:“我也会和项羽一样放走刘邦,我不忍心杀死他。”这时全班一片寂静,而他的眼里早已充满泪水。那个孩子似乎笨拙的做法也许最终不会引领他走向成功,但那个答案却无比美丽,因为那是一份悲悯的情怀,那是一道人性的光彩。学习栗良平的小说《一碗阳春面》时,他和学生一起把课文改编成话剧,其中融入了学生对自强不息精神的独特理解。这部学生自导自演的话剧在全校公演时,泪水打湿了所有师生的脸。学习巴金的《灯》时,他把对坚定信念的渴求和对高洁人格的培养蕴于一次次层层深入的讨论之中,在师生的平等交流中,共同提升精神的境界,那节课获得了省“百千万工程”的“百节优质课”奖。真正的教育是唤醒人性之美的教育,而不是简单地培训生存技能的手段。 诗意扬起“个性”的风帆。张老师钟爱写作,更爱引导学生用轻灵的文字去抒写自己心灵的歌。素材的积累是创作的前提,没有大量的积累和感悟是不会孕育出高水平的个性之花的。因此,他引导学生利用阅览课或课余时间大量阅读书籍和杂志,并做摘抄,写随笔。阅读为学生铺就了一条指向真善美的路,让学生拥有了生命优雅的步履;学生浸润在书中,心灵和思想就会慢慢沾上书香,逐渐感受到文学的魅力,最终达到厚积薄发的境界。 在阅读中思索,在思索后表达。学习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后,他们总结出:“纵使命运给我一千个哭泣的理由,我也寻找一千零一个理由去微笑。”;阅读《热爱生命》后,他们感悟到:“人生中可怕不是眼前漫漫的黄沙,而是心中没有希望的绿洲。”;学习《项链》后,他们感慨:“人的痛苦常常不是因为获得太少而是因为欲望太多。”学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后,他们明白:“高贵与金钱地位无关,高贵的灵魂常常寄寓在卑微的生命之中。”20多年来他的学生有几百篇作品发表在各类杂志上,他知道,阅读、思考、写作会成为他们一生精神的家园。

作者: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