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烈庆祝第三十个教师节

我与诗意有一个美丽的约定

——记全国模范教师张宝童

发布时间:2014-08-27  来源:民进河北省委会

放大

缩小

  诗意摇动“探究”的桨橹。学习不是单向的灌输,学生不是一个等待被填满的容器,而应是一个等待点燃的火把,让学生参与其中,枯燥的学习过程就会变为快乐的发现和创新之旅。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成为舞台的主角,这样学生才能拥有探索体验的经历,才会激发学习兴趣。张老师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他每个学习小组都通过朗读鉴赏提出了自己对诗歌的见解,一个小组就提出一个很尖锐的问题:为什么让作者魂牵梦绕的剑桥,在诗中作者没有描写哥特式雄伟的钟楼,巴洛克风格的藏书丰富的图书馆,以及罗素等重量级的大师,而是深情描绘了像新娘一样的金柳,柔波中招摇的水草,彩虹一样梦幻般的深潭,夜色下星辉灿烂的康河。同学们讨论后有了许多新发现:在金柳下一定有他和林徽因爱情甜蜜,在柔波中一定有他青春放歌的洒脱,在深潭边一定有他读书沉思的宁静,在星空下一定有他梦想的星辰。自然是一种恒久深沉的大美,在这样的大美之中才孕育了诗人徐志摩超凡脱俗的灵性,正如他回忆说,仅仅两年时间,在康桥的怀抱里我找到了一生追寻的方向,那就是:爱、美和自由。这个问题张老师从没发现和思考过,教学相长,让课堂有单一的传输变成多向的交流,是让课堂焕发生命力的关键,课堂教学只是一个花园,一个汇集知识、交流情感、升华智慧的花园,在一颗颗心灵的演绎下,丰富的知识之树,纯洁的情感之叶,深邃的智慧之果,才会闪亮在学生心灵的天空下,娇艳的诗意之花才会盛开在学生的心间。

  追录寻诗意的远足

  怀揣着对这种种诗意境界的虔诚之心,张老师一路求索、探寻:受全国中语会的邀请,在扬州中学举行的“主体发展—活动教学”高峰论坛上做观摩课《我与地坛》,突出教材资源、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充分共享交流的教学策略,受到原全国中语会理事长陈金明教授的高度评价,认为走出了一条扎实、沉稳、超前而富有诗意的教学之路;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邀请,在“作文个性化教学研讨会”上为与会的600多名教师做写作课“抒情散文的创作”,反响强烈,课堂实录被《作文个性化平台》刊载,该课获省教育创新成果一等奖;3次受河北师范大学邀请,参与省骨干教师培训。连续4年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省特级教师讲师团”参加全省巡讲,为20多县的1000多名教师做示范课和报告,受到师生的好评。他担任河北承德第一中学副校长,民进承德市委员会副主委,省人大代表,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成员。曾获得全国模范教师、省特级教师、省劳动模范、省首届中小学名师;全国首届优秀教育硕士、 全国十佳教改新星、河北省骨干教师、市十大优秀青年、承德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在《语文教学通讯》《中国青年》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和文学作品200多篇,出版专著一部,许多文章引发了人们对语文教学深层的思考。事迹曾被《语文教学研究》《教育文摘周报》《语文教学通讯》《河北民进》等媒体专题报道,曾作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教学通讯》的封面人物,专题报道。

  在奔跑的风中,张老师执着寻觅的也许就是一个教育的精神家园。甲骨文中“家”的形象是一所房子里有一头猪,多么朴素而温馨!只要有一头小猪,就足以让快乐的心情弥漫在一所称之为“家”的地方。而今天我们置身于金碧辉煌如宫殿的房子中,我们的心灵却常常是无家可归的流浪儿。张老师说,其实人的一生何尝不是“回家”的历程,其中有痛苦,有诱惑,有失落,有欣喜,历经千难万险追寻的“家”就是一个精神的小木屋,而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引领迷途的孩子找到那个温暖而散发着醉人诗意的“家”吧! 张老师始终坚信:一个人没有知识,也许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一个人被知识武装得坚不可摧,却有一颗冰冷的心。如果我们培养出的都是这种高智能怪物,那么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将要付出的代价是无法想象的,因此教育的重任还体现在培养学生温柔而高尚的心。教育拥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最终会引领我们超越平庸的大地,抵达诗意的天空。

  摘自——《语文教学通讯》

作者: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