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充满风景的教育旅程中
人物简介:
蔡明,女,1966年2月生,籍贯苏州,大学本科学历,江苏省苏州中学园区校副校长。江苏省首批教授级高级教师,2002年被评为特级教师。2008年9月,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称号。2013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在省级刊物上发表30多篇论文,其中有八篇论文获得全国或省级论文评比一等奖。主要代表论文有《地理学习风格与教学策略》、《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初探》、《“问题研究”的功能价值与教学策略》等。主持编著的《湿地》校本教材获得江苏省优秀校本教材一等奖。为了积累地理原始素材,从1989年开始行万里路,至今已有22年,足迹已遍布全国32个省区。从2006年开始了世界之旅计划,至今已经自费考察了美国、埃及、肯尼亚、柬埔寨等七个国家。
“我不希望成为‘蜡烛’,辉煌并毁灭着,我希望成为一棵‘大树’,一面硕果累累,一面根深叶茂,充满活力和生机。”这是我对自己25年教育生涯的感悟,也是我对现代教师形象的一种诠释。“大树”带来的效益是无限的:我的课堂生机勃勃、师生和谐。教师的内心宽厚仁爱,教师的职业生涯已成为充满风景的快乐的旅程。
作为地理教师,蔡明认为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应该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一方面是学会感受,完善人格。即能让现代公民增强生活感受力,自觉审美,开阔眼界,尊重自然,具有环境生态意识。另一方面学会评价、学会规划,即能满足现代生活方式和个人决策的需求,能应对解决现代遭遇的挑战和问题,科学而理性的生活与生存。
地理怎么教?蔡明给自己定了两条标准:一、注重以教者的人格力量和理想,来促进学生确立积极快乐的人生态度;二、要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高效,学得轻松。多年来,蔡明始终坚守这两条标准,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一、言传身教,以人格力量和理想影响学生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师德的最重要内容就是教师自己树立起高尚的人格和美好的理想。教师的人格特征、言行举止等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精神是“可育而不可教”的。心灵只能由心灵去唤醒,精神只能由精神去陶冶。因此,教师精神形象的塑造非常重要,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和信念,丰富精神生活,眼界开阔、心灵开放,充实人生。
蔡明教地理,不仅将书本知识中蕴藏的德育内容传授给学生,而且以自己的美好理想和人格力量来感染学生,启发他们树立积极快乐的人生态度。蔡明没有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而是把这些规范、准则通过逐步内化,在实际教学中表现出言行一致的自觉行为,为学生作出榜样。
(一)在职业中求快乐,在教学中求精细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蔡明曾经很失落。地理一度被排除在高考科目之外,是学校的“副科”,得不到人们的认同。一开始,地理也并不是蔡明情有独钟的专业,蔡明甚至考虑过改行。但当一颗躁动的心平静下来时,蔡明渐渐对自己的职业和专业有了新的认识。既然蔡明很难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那为什么不试着改变自己呢?
作为教师,蔡明不希望职业仅仅只是谋生的手段,而应能使自己获得精神上的充实,在使学生得到发展的同时,也能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己,实现个人的价值。或许,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形象。同时,地理学科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蔡明,给蔡明越来越多的愉悦和安慰,让蔡明开始努力寻求变革,用自己的学识和魅力、勤奋和努力,让学生不仅喜欢这门“副科”,获得知识、技能,同时也能在情感、意志、信念等方面得到培养和升华。
基于这样一种精神上的变革,蔡明全心全意地专注于地理专业的研习,自觉地投身于教育改革,坚持不懈地为着心中美好的理想努力着。多年来,创新与超前一直是蔡明工作的宗旨。蔡明认为,教师不仅要以自己的学识去吸引学生,更要以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染学生。比如,蔡明在教学手段上不断学习和尝试,从最初的常规化投影教学,到多媒体组合教学、多媒体课件教学、多媒体素材库教学,一直到现在的网络教学以及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等等,从未停止过探索。有一次,蔡明让学生上网搜集有关海洋资源方面的资料。学生惊奇地发现了好多蔡明编制的图片资料,蔡明参与编制的多媒体素材在网上被大量转载发布。学生们很兴奋,纷纷夸奖:“老师,你真了不起!”学生的认可和赞赏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有的学生曾对蔡明说:“老师,您这么出色,为什么不改行做别的呀? ”蔡明笑着说:“教地理蔡明很快乐,跟你们在一起蔡明很开心!”的确,蔡明的讲课经常会赢得学生热烈的掌声,这比其他任何奖励都更让蔡明高兴!
(二)实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古人这两句话对蔡明有很大启发。蔡明的领会是:前一句是强调要读大量的书,才能增长知识,打好基础。后一句是说要开阔眼界,亲近自然,走向社会。总之要理论结合实践。地理学科跨“人文与社会”与“科学”两个领域,具有文理兼备的综合优势。为了更新知识,充实自己,提高素养,蔡明每月要拿出5%的工资来订阅报刊杂志,至今已坚持了20多年。订阅的杂志有《中国国家地理》、《世界知识画报》、《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旅游天地》、《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学》、《英语世界》7种。除了看与地理专业有关的书籍与杂志,蔡明还阅读了大量的看似与地理无关,但能给予蔡明无限滋养的书籍,比如《学会生存》、《现代教学论》等现代教育论著,周国平、余秋雨、毕淑敏等作家的作品,还有历险类小说以及散文类作品等。通过广泛阅读,拓宽了视野,丰富了语言。
行万里路,蔡明用行动实现了。蔡明从89年开始实施了蔡明的行万里路计划,至今已有22年,每年都是利用寒假、暑假、五一、十一、周末等业余休息时间,自费旅行考察,拍摄地貌景观,了解民风民情。到目前为止,蔡明的足迹已到过全国32个省区,用地理上的自然区域概念来说,走过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12座名山。到过中国最冷、最热、最干的地区。从2006年,蔡明开始了世界之旅计划。至今,已经自费考察了美国、埃及、肯尼亚、柬埔寨等七个国家。
为了积累地理原始素材,蔡明到过很多旅行团都不安排的地方。例如,什么是冰川?冰川的形态特征如何?对于东部沿海的学生来说无法直观体验,现存的冰川图片资料也很少。为了弥补资料的缺乏,蔡明到新疆旅游时,特意去了乌鲁木齐大西沟源头区,那里被誉为“冰川王国”,最大的天山一号冰川,长2.4公里。蔡明请了当地的一位向导,带蔡明从海拔 1000米左右的冰川前缘开始,一直攀登到海拔3780米的冰斗部分,拍摄到了呈舌状的冰川前缘、弧形的冰川终碛、喧腾的冰川河、金字塔般的角峰等奇特景观。回来后,蔡明一边给学生看图片一边讲述惊心动魄的攀登过程,他们听得心驰神往。又如,为了体验极地的寒冷,蔡明在一年的冬季前往位于蔡明国最北端、号称“寒极”的漠河。当时漠河的最高气温是零下32摄氏度,最低温度零下42摄氏度。在山上拍摄“北极村”的全貌时,蔡明不小心从山上滑下来。因为双手经常暴露在酷寒中,手指表皮都被冻掉了。但当蔡明在课上提到这次经历时,并没有过多地渲染自己的遭遇,而是让学生体会冰雪世界的纯净美丽、了解北极村人在严酷环境下的温馨生活。学生们既敬佩又感动,纷纷表示将来也要去领略一番。
又如,干旱地区的风蚀地貌景观也是东部沿海地区罕见的。在新疆旅游时,蔡明特意去探访了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地区的“魔鬼城”,由于乌尔禾风城正对着西北方的大风口,最大风力可达10-12级。蔡明去的时候是夏天,所以环境险恶,酷热难忍,气温超过40℃,岩壁温度更高,可能超过50℃。刚进去时,风清日朗,但没走半小时,突然西北方向狂风大作,天边已卷起漫天黄沙,呼啸着朝“魔鬼城”扑来。蔡明知道接下来必然是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有一次在课上讲到相关内容时,提到这次经历,问同学,起沙尘暴了,你们猜蔡明当时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说,“逃”!蔡明说不是,第一反应是拍照,把还在天边的漫天尘暴的景象拍下来带给你们看,第二才是最快的逃离。看学生的反应,又着急又感动的。在课上讲述这样的经历,让学生在体会大自然奇异、荒凉的美丽的同时,感受一种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行万里路不仅让蔡明积累了大量专业教学素材,给地理教学注入丰富的源头活水,而且旅途中的一切都已深深浸润进蔡明的心灵,成为生命中一笔丰厚的财富。在课堂上,蔡明经常结合课程内容,穿插一些自己游历、探险的感受。蔡明希望学生能感受到蔡明对专业的执着、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克服困难的毅力,同时也希望他们明白,作为一个现代人,应该重视精神生活、自觉追求美的境界,应该眼界开阔、心灵开放,应该具有环境生态意识、重视生命价值等等。
为了让学生和其他地理教师能及时看到蔡明的奇特的地理图片,蔡明还制作了个人网站,蔡明拍摄的漠河之冬的照片和写的游记,被中央电视台国家地理网站作为经典收藏,还给取了个专题名字叫“不出国门的极地之旅”。
在旅途中学习,蔡明感到快乐,学习了就感到充实,充实的人生是快乐的人生,快乐的人就会向学生播撒快乐的种子,让学生快乐,蔡明感到幸福。
已经毕业的学生在给蔡明的留言中写道:“蔡明和同学们不仅为您的学识,也为您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您在不经意间,教给蔡明们怎样更好地做人。”学生的话将激励蔡明为了自己所深爱的事业,更加坚定地走在实现理想和完善自蔡明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