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烈庆祝第三十个教师节

行走在充满风景的教育旅程中

发布时间:2014-08-27  来源:民进江苏省委会

放大

缩小

  三、开门教学,面向生活,面向社会,丰富校园文化

  新课程提出了“创建富有个性的课程制度和学校文化”,如何实现这种理念?蔡明校正好有环境资源的优势。学校座落于一片自然湿地之中,西有金鸡湖,北靠东沙湖,南依吴淞江,东面有未被开垦的次生湿地。校内还保留有近一万平米的丛生芦苇的河湾、湖漾和溪流。同时学校恰又座落在草鞋山、张陵山、赵陵山等良渚文化遗址之间。

  2006年2月,蔡明加入了学校的“西马学社”,该社团是由多学科教师自发结成的研究社团,主要以湿地文化研究和历史遗产保护为宗旨,确立了“湿地生态”、“湿地文明”、“人与湿地”三个研究主题。2008年5月由蔡明执笔申报的“构建‘学校湿地文化’的研究”课题,被列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重点资助课题,蔡明担任该课题组的主持人。蔡明在课题组不仅主持研究,还负责地理领域的考察、选修教学、研究性学习指导等。

  2008年7月,蔡明自费去埃及考察,尽可能设法搜集有关湿地文化的资料。为了拍摄生长在尼罗河三角洲的一种水草——纸莎草,蔡明在埃及时,寻找一切机会拍摄它的踪影。后来终于在一个买纸莎草纸画的专卖店找到了顶端开花的纸莎草,但不让拍照,最后花了一百多美元买了三张纸画,才同意近距离拍摄纸莎草花。千辛万苦得到的照片,虽然在《湿地》教材中,只占据一个小小的角落,但它直观地显现了古埃及湿地文明传递信息的一种特殊介质。

  平时蔡明很重视拍摄湿地景观,蔡明曾在一个月之内,利用下班与周末时间,三次去了太湖湿地公园,五次去了吴淞江源头,多次去了东沙湖。还去了吴江的肖甸湖、崇明岛的东滩、杭州的西溪、盐城沿海湿地等。为了把一幅“古代世界早期的文明”地图描绘清楚,蔡明在电脑上连续作业整整五个小时才得以完成。

  2008年10月,蔡明负责编著的《湿地》(中文版)校本教材,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教材从湿地生态、湿地价值与分布、湿地文明三个方面介绍和描述了湿地的科学知识和湿地人文。教材体现了自然与人文、学习与研究、学校与社会的融合关系。2009年3月,《湿地》(英文版)正式出版。同月,《湿地》(中文版)荣获“江苏省中小学优秀校本教材一等奖”。

  2009年7月,蔡明自费考察肯尼亚、坦桑尼亚,了解并观察到不同的湿地种类,如纳库鲁湖的盐湖湿地、安博塞利国家公园里的沼泽湿地。蔡明拍摄了大量照片,在学校里公开展出。

  三年多的课题研究,蔡明带领课题组老师和学生,围绕“湿地生态”、“湿地文明”、“人与湿地”三个主题内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考察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湿地文化研究课题实现了文理科结合,课内外衔接,校内外结合,带动多学科发展,把学校教育教学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

  在这个研究过程中,课题组这个“教师学习共同体”把蔡明引入了多种学科领域,让蔡明领略了教师们的各种专长和风采。实现了智慧共享,得到了拓展学习的快乐。比如,课题组闻一波老师知识渊博,是一本“人文百科全书”,想了解什么,他马上能引经据典,告诉你答案。他又是一位收藏家,随意拿出几件良渚玉器,就把太湖地区的湿地文明史描绘得清清楚楚。跟他学习,蔡明居然也知道了辨别良渚玉器的关键之处;课题组林子杰是生物教师,蔡明跟他学习了“观察鸟类的野外技能”和湿地物种的分类;课题组徐樑是语文教师,他研究了独特的湿地文学,让蔡明欣赏到了带有几许温润与闲适的诗词文字;课题组张鋆良是英语教师,他在英国收集了大量伦敦的湿地研究资料,让蔡明借鉴到了一种源自海外的智慧。《湿地》教材中最后一章“湿地研究”就是受到这种启发;课题组樊亚东老师是一位学者,他给《湿地》做的修改稿,简直就是“艺术品”,跟他学习,蔡明不仅学到了“如何利用数学模型研究湿地”,而且见识了严谨智慧的学者风范。

  2010年10月,蔡明校又建成了以湿地为主题的“西马博物馆”,它也是国内中学特色博物馆首创之举。建馆的目的是创造知行合一的立体教科书。博物馆一层是湿地生态馆,二层是湿地生活馆,三层是湿地文明馆。学校利用博物馆的条件,开设了十多门“湿地”游学课程。这是面向国内外学生的公益性开放性的新课程,蔡明担任了课程的总设计师,希望通过开设这些课程,能够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了解社会发展、增进科技知识、深入生活实际。博物馆既是学生的课堂,也是蔡明专业发展的课堂。

作者: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