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烈庆祝第三十个教师节

守望月光

——记全国优秀教师赵炳庭

发布时间:2014-08-28  来源:民进宁夏区委会

放大

缩小

人物简介:

  赵炳庭,宁夏西吉县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宁夏首批教授级高级教师,宁夏作家协会会员,全国优秀教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常务理事,2004年12月加入民进。

  1998年被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03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优秀教师称号;2006年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全国基础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同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08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优秀人才称号。全国中语会会刊《语文教学通讯》2012年第10期封面人物。曾在《人民教育》(2006年第24期)、《教育文摘周报》(2008年第48期)、《教师博览》(2012年第2期)“名师人生”、“人物志”栏目介绍过其专业成长经历。

人物事迹:

  赵炳庭是从宁夏西吉县走向全国的高中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教研能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这个以贫瘠闻名的苦甲天下的县城,走出去的国家级作家会员就有十多位。这与语文教育分不开。赵炳庭是西吉语文教育的领军人物。语文应该怎样教?语文教师应该研究什么?我从赵炳庭身上找到了答案。

  我曾以《西吉的天空》为题写过一篇文章,主要是仰慕西吉的文学天空群星灿烂。我在文章中说:“赵炳庭应该是西吉的大儒。他是中学特级教师,散文家。我与赵老一见如故,就觉得他是可以依靠的人,是一个可以让人信赖的兄长,儒雅之风安卧在他的眉宇之间,言语不多,温和,有的放矢。他在西吉中学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工作,在工作之余承担教学研究课题,依然带领学生坚持开展文学活动,创办了“月窗”文学社。他主编的校园文学刊物《月窗》很受中学生欢迎。赵炳庭把对文学的热情投放在学生身上,通过自己的努力,实施文学教育,播撒文学的种子。可以这样说,赵炳庭及他的同事们是西吉文学的月光,润泽着多少孩子干渴的精神之窗。”

  为此,我想把现在写的文章命名为——守望月光。

  

以天地为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

  初中毕业,赵炳庭挥着羊鞭儿,上山做了羊群的头领。羊儿散漫在山坡上,赵炳庭坐在山岗上眺望天地的交际处。每天望山,实在望不到远方,望不到山的那边的时候,他就无聊地抽打鞭子,干燥的泥土被他无情地抽打着,扬起缕缕黄色的轻烟缠绕着他。他身旁的土梁已经鞭痕累累了。他多么想将自己的视力投向远方,但沟沟壑壑,连绵起伏,逶迤绵长,山高路远,又将他有限的视力撞了回来,就像贫穷挡住了他的求学之路一样,他只好在脚下的这块土地上当放羊娃。然而,家庭出身不好,也像一座山挡住了他的去路。但赵炳庭不甘心,难道我要重复父辈的命运吗?关怀西部贫困山区发展的有识之士,都会把目光投放在教育上,关怀西部山区教育的人,都耳闻过放羊娃的寓言,并且对此有深刻的追问。

  此时,十五岁的少年陷入无穷的痛苦中。

  痛苦让赵炳庭的思想产生了裂变。不久,他的情绪稳定下来,平静如水。他知道,重重叠叠的大山阻隔了自己的双腿,但是自己的神思遐想可以飞越崇山峻岭。牧羊少年开始如饥似渴地读书了,手不释卷,村里人讥笑他好高骛远。对此讥笑,赵炳庭宛如失聪了,依然抱着书本在上岗上读。牧羊生活很自由,羊儿吃草,少年读书,赵炳庭赋予这个古老的生存方式以新时代的意义,好像书页中投射出大地的精华一样,赵炳庭如痴如醉地吮吸,乡邻们就送给他“书痴”的雅号。

  这个“书痴”喜欢读杂书,在那个精神饥渴的时代,只要在乡下能搜集到手的书,他都读。就是这个“书痴”,系统地读完了高中的全部课程。科学的甘露,文化的春雨,滋养着赵炳庭的心田。他的家乡虽然贫穷,但父老乡亲十分崇尚文化,敬仰读书人,许多人都是以耕读相伴一生啊。赵炳庭的“书痴”举动引起人们的议论,尤其引起他小学的班主任李鸿儒老师的格外器重。那时,赵炳庭已经是山村的大知识分子了。这一年,村办小学恰好缺少一名民办老师。赵炳庭是全村最合适的人选,但由于家庭成分问题,人们对他是否有资格到学校任教争论不休。这时,老校长李鸿儒站出来说:“在学校,炳庭是一个又红又专的好学生,他到学校来教书,我和家长们都放心!” 老校长给乡亲们摆赵炳庭的刻苦、学识、人品和劳动表现。乡亲们信老校长。赵炳庭由一个农民一下成为“老师”,身份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赵炳庭心里明白,当老师教书不同于耕地摆楼拉车除草,它需要知识,需要教育教学的智慧和技巧。当老师不仅仅是劳动、挣工分糊口,它需要全身心地投入。

  那一年是1973年。是一个“读书无用论”的癫狂的年代。就在这一年,赵炳庭找到了命运支撑点。

作者:     责任编辑:张禹

1 2 3 ...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