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烈庆祝第三十个教师节

守望月光

——记全国优秀教师赵炳庭

发布时间:2014-08-28  来源:民进宁夏区委会

放大

缩小

乡村民办教师

  种我们的园地要紧。

  ——伏尔泰

  乡村教师在农民心中的位置是神圣的。赵炳庭深知,“神圣”两字需要学识与品质去养护。赵炳庭凭着日积月累的学识,在第一堂课上一亮相,就像磁铁一样吸引了学生,学生把求知的目光投向新来的老师。初上杏坛,他还不会讲课呢。他的课肯定有瑕疵,但热情与激情交织在一起,从他的双唇中喷发出来。听课的三个老教师会心一笑,向老校长反映,这个小伙子是可造之才。备课、上课、批作业,他的身边总围着学生,赵炳庭以校为家,给校园带来了新鲜的空气。老校长觉得这个年轻人可以担大梁,就想给赵炳庭“转正”。岂知,上报了几次都是泥牛入海,还是家庭成分问题。这个包袱要背多久啊!

  月光悄然推开黄泥小屋的窗棂,赵炳庭躺在床上熟睡了,一本打开的书扣在他的脸上。一盏油灯亮着,还在陪伴赵炳庭在思考。只要不失去自信心,只要对事业、对理想尚存一息希望,多舛的厄运就是一个丰富的宝藏。多少个这样的不眠之夜,赵炳庭在油灯下为自己的未来设计着信念的坐标。在那个没有独立思考的多事之秋,他对生活充满希望,没有动摇过对事业的追求,没有对人生、前途丧失信心。

  灯影书香

  一日不读书,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韩愈

  赵炳庭思考到1978年,历史张开了笑脸,给予一代人公平竞争的机遇。梦想成真,赵炳庭考取了师范院校。

  在大学校园,自由自在的读书天地更加广阔了,就像当年的牧羊少年看书累了,仰首躺在黄土地上,观望蓝天白云。无数个春夏秋冬,多少个不眠之夜,蜗居于乡村中学的一间陋室,他独对青灯,发奋苦读,或“偃仰啸歌”,或“冥然兀坐”,沉醉于书香之中。现在,世界多么宽广啊,他驾御风畅游,乘鲲鹏展翅,天地间春花烂漫,书香飘溢。读中外文学名著,与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鲁迅、曹禺、巴金等大师对话;读中外教育教学论丛,走进叶圣陶、陶行知、钱梦龙、皮亚杰、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先贤和当代名师的精神世界。

  书读到一定火候,赵炳庭领悟到读书是有境界的。他让功利性的读书渐渐远离了自己的生活。他读书,是为大脑充氧,是为“先天不足”补钙,说不上有什么经典意识和高峰意识,他爱书如命,既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毕业后去站讲台,而是让自己的生命融入文本,使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智慧在文本研读中光焰闪射,从而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校园文化的熏陶,使赵炳庭坚定了自己长期以来思考的信念,这就是一个引领学生走向未来的教师,有能力也有必要尽可能地了解和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的成果。

  毕业后,赵炳庭被分配到马建乡一所中学,这次是名副其实的教师了。教师与农夫在本质上是一样的,要耕好自己的田地。他教学生读书,而不是教学生考试,这引起了争论。但学生喜欢赵老师的教法,赵老师鼓励学生读书,领着学生读山川,读贫穷,读想象,读人生,读文化,读文明。“腹有诗书气自华”。“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进步,从读书开始”,他总是这样对学生讲。他教学生怎样选书,怎样读书,并给他们开列书单。他相信,岁月流逝,积淀在学生心灵里的东西将会永恒。一个走出大山颇有建树的学生给赵炳庭写信说:“格外难忘您教我们品读课文的方法,这些读书方法到现在都与我们的人生联系在一起;我现在在工作岗位上受用的文化涵养都是您那是监督我们课前背诵、朗读、练笔积淀下来的。”

  赵炳庭没有刻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引导启发学生在反复读写实践中增强记忆,灯火夜深书有味,那些一篇篇经典的优秀范文像甘泉一样流进学生的心田。

  他尝试着让读书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他就是学生读书的好榜样。陆游有诗云:“数简隐书忘世味,半瓯春茗过花时。”时至今日,已知天命之年的赵炳庭仍然保留着手不释卷的习惯,所读的书慢慢地驳杂起来。要做一名出色的语文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文学素养,那就是教师本人对传统文学的背诵和积累。积累的匮乏必然造成文化底蕴的缺失。一个终日不读书的语文教师将面临怎样的尴尬,赵炳庭不敢想象。胸中的诗文丰厚,使他在讲课时信手拈来,左右逢源,旁征博引。读书,提升人生境界,使人的心永远年轻!书,不但拓宽了他的生命时空,也充盈了他的教学时空,一个个理性世界和情感世界不断映现在他的教学中,他一次次在课堂里催发痛苦和喜悦,制造笑声和眼泪。

  赵炳庭有一个精神胜利法,上了一天课,很累了,回到家中,望一眼满柜的书,便犹如远飞的鸟儿望见了巢,顿时轻松了许多;生活里难免有些琐屑的事令人烦恼,但只要看看案头上最喜欢的那些书,那烦乱的心情就会重归平静;夜阑人静的时候,伏案既久,站起来走动,望望那一排排的书,就会忆起逝去的岁月,心中就会燃起明日的希望。

作者: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