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月光
——记全国优秀教师赵炳庭
接受“困难”的考验
学生对老师尊重的唯一源泉在于老师的德与才。
——爱因斯坦
1984年,赵炳庭调入西吉县回民中学任教。报到后,校长就将一个“困难班”交给了他。他明白,这是校长对自己的信任,也是校长对自己教育教学能力的考验。夜已深,赵炳庭脑海里翻腾着这个“困难班”能“困难”到什么样子,这些孩子“差”能“差”出什么离奇事来。教务主任介绍说,这个差班全校有名,一年里“气”跑了三位班主任。赵炳庭想着这些“差”孩子的面孔及“困难”的精神世界,一夜难眠,竞想快点见到这些孩子们……
第二天早晨,赵炳庭走进这个“差”班。全班42名学生,给他鼓倒掌,有的学生甚至用脚剁地,嗷嗷叫,用这种方式“欢迎”新班主任。赵炳庭没有感到难堪,也没有制止这种独特的欢迎。他面带微笑,目光祥和,慈父般的眼神落在每个学生的脸上,让学生知道老师允许你们犯浑,允许你们犯错误。在瞬间的目光交流中,赵炳庭洞察了这些学生的心灵,仿佛已经与他们相处多日了。他想,今天的话不宜多说。于是,他收敛了目光的逡巡,在黑板上很用功地书写自己的名字,然后弯下腰去给42名学生深深鞠了一个躬。倒掌、起哄嘎然而止。教室里静悄悄,42双眼睛锁定在赵炳庭身上。赵炳庭微笑道:“我叫赵炳庭,是大家的领头羊,今后,你们的学习生活就由我负责。感谢大家欢迎我的到来,不过这掌声不要送给我,而要送给你们的明天、送给你们的未来、送给你们未来美好的生活。”赵炳庭的声音温厚沉稳,话语简洁,句句有力,他以这种独特的仪式举行与学生的见面礼。按照常规,事后,有些老师会在下面做一些秘密调查,调查哪个学生在下面起着坏作用,批评惩罚,杀鸡给猴看。赵炳庭没有这样做,并且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想法。下午,他走进学生宿舍,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对自己的期望,询问学生对班级的看法;周末,他骑着自行车去家访,与学生家长交换意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学生感到新来的班主任和蔼亲切,的确与前面的老师不一样,随大流式无意识的抵触心理逐渐消失,同学们纷纷主动来找老师谈话,向老师倾吐心声。不知不觉,赵炳庭与学生融为一体了,脚跟牢牢地扎在这个所谓的“困难班”里。不到一年,这个班变成了优秀班集体。
这届学生毕业的时候,记者采访赵炳庭,问他的带班经验。赵炳庭真诚地说:“全校称这个班是‘困难班’,其实是我们心里有困难,给学生树立了心理障碍。老师心理有困难,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嫌弃、厌烦,就是爱心、责任、以及耐心、毅力不到位,与学生隔着一道墙。校园里没有墙,有,也是一道宽容的围墙。”
毕业典礼上,一个学生代表感慨地说:“不是赵老师降服了我们,是我们佩服赵老师,是赵老师的人格魅力感染了我们。”
毕业了,曾是打架“大王”的马明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激动地拉着赵老师的手说:“是您从灵魂深处挽救了我。”
毕业了,曾一度对学习失去信心的董莹,考取了一所艺术院校,是赵老师发现这个学生在文艺演出方面有特长,引导她发挥自己的爱好,兴趣教育激发出她的天赋。
毕业了,周彤也顺利地考入了一所知名院校。他高考落榜,补习两年,同学都戏谑他“高五”。周彤思想压力很大,患上了失眠症,学习成绩每况愈下,一度准备放弃应试。赵炳庭发现后,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化解了他的思想负担,还给全班同学上了一堂“高考之前话心理调适”的课,增强了全班学生应试的信心。
毕业了,42名同学抢着镜头与赵炳庭合影留念。
热爱学生才能把书教好,在赵炳庭这里,热爱不是修饰词,热爱是点点滴滴的无声的行动,像春雨一样。数十年来,他所带的班级历届的高考成绩总是名列第一,多次得到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表彰奖励。
语文姓什么
我觉得教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应当比一个最有才华的文学家、科学家拥有更多的智慧和才华。
——赵炳庭的话
也就是在这时,许多孩子对他说:“语文学起来很累。”赵炳庭多次思考过这个问题了,现在由学生提出来,引起了他的高度警惕。在一次教研讨论会上,他破天荒地提出一个问题:语文姓什么?大家都惊讶地睁大了眼睛看他,不知什么意思。大家惊讶,是因为只会捧着本本教学,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缠绕在赵炳庭脑海里,他开始有意识地搜集语文学习的案例,他把语文成绩好的学生、成绩不稳定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分为三个类别做对比,分析个案,寻找规律,进行研究,做了大量的笔记。他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这个兴趣将赵炳庭引向了教研之路,将他引向了向研究型教师的发展,将他引向了学者型的教师。
1989年,赵炳庭从宁夏教育学院进修本科,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的深入,进一步充实着他的“语文姓什么”的思考。学成归来,他被调到西吉一中任教。新的教学天地使他开始重新审视语文教学。他在教学笔记上写道:“发现问题、寻找问题、带着问题教语文,把语文的触角伸向社会,就知道语文姓什么了,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语文,语文的名字叫生活。”语文能力与素养、语文与时代、语文与日常生活、语言与文学、应试教育与语文训练等等一系列问题记满了他的笔记本。语文是天地自然、是大千世界、是历史人生、是人类的生存状态、是生命关怀、是人生的价值观与境界、是市井情感、是一个人的胸襟与视野。赵炳庭给自己制定了一个长远规划,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年年岁岁,日月穿梭。每当夜晚,守望月光,亲近灯光,是赵炳庭的生命常态。教学之余,他坚持教学案例分析,写教学后记,做资料卡片。分析失败原因,提出改进办法,记下成功的喜悦。十几年来,各种心得体会、教学笔记与他等身了。
他在高三这个敏感的“雷区”大胆进行尝试和摸索。其主要方法和途径是向学生推荐内容丰富、文体多样、思想性、文学性、人文性并重的文章篇目、杂志为天天读物,并开展读刊评刊、读文赏识、课前演讲活动。每周让学生选择、抄写一篇自己喜欢的作品,给予点评,并写出喜欢的理由。每周由一名学生给全班推荐自己欣赏的好文章,要求写出推荐语,印发全班阅读。有人对他的探索提出质疑,这样做会脱离教材、淡化考试、冲击常规教学,挤掉学生的宝贵时间。事实胜于雄辩。这样做得到学生的欢迎,阅读与鉴赏,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了视野,增强了语感能力;阅读积累上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作文的思想深度、修辞文采、谋篇布局都得到提升。1994年,他敏锐地预见到了高考新模式对语文教学的影响,认为在新模式下语文教学压力与机遇并存,挑战与希望同在。当高考命题出现话题作文形式,考生迷茫,老师找不到对策,在训练中出现很多误区时,赵炳庭清醒地看到了存在的问题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写成《如何写好高考话题作文》一文在教育杂志发表后,广泛传阅,反响很大,对教学起到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