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烈庆祝第三十个教师节

守望月光

——记全国优秀教师赵炳庭

发布时间:2014-08-28  来源:民进宁夏区委会

放大

缩小

  一扇开启学生智慧的文学窗口

  阳光是物质的,月光是精神的。阳光是生活,月光是文学。阳光和月光的关系就是现实生活和文学创作的关系。

  ——小说家刘庆邦

  许多语文教师在教书,但不善于追寻语文学科的资源优势和开放优势,不会在社会生活中发现语文无处不在。赵炳庭认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为祖国的语言发展做出贡献,有义务承担拓展语文教学的外延,充分挖掘语文教学资源,一步步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生活。在三十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他始终没有松开教学的理论建构与写作实践相结合这个抓手。他是教学能手,也是散文写作的高手。自己操刀试笔弥补了只会鉴赏别人的文章,眼高手低的尴尬。这也是多数语文教师的尴尬。没有写作实践的训练,是难以体味语言微妙的情感变化的。他的散文作品不断在报刊发表。他还想让自己的学生也尝试着写一点文学作品,并不是让学生将来当作家,而是通过写作训练铸造学生成长时期的心智、情感的健全、观察世界的角度、发现真善美以及驾驭语言的能力。赵炳庭认为三年来写上五六十篇命题作文,应付考试,远远无法提升一个高中生的语文素养,也远远无法适应实际工作中语文能力的需要。

  基于这样的思考,他又大胆地开辟了一块文学创作的试验田。

  1991年,他组建了西海固地区第一个中学生文学社团——月窗文学社。当时,有的同事也不理解,担心开展文学社活动会影响升学率。赵炳庭信心百倍地对同事说:“文学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无论对他们升学或是就业都有好处。”社刊《月窗》是80年代创刊的一张油印小报,寒冬腊月,他带着几个学生在他那间四壁透着风的蜗居里通宵达旦刻蜡纸、印刷、装订……这一切给他造成的困难和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好在他不气馁,一如既往地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他热爱的事业中。赵炳庭组织小记者团,外出采风,追踪热点,开展社会调查,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他组织编辑印刷《月窗》社刊。给学生开垦写作耕耘的园地。文学社的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培养了兴趣,磨练了意志,从做事中让学生认识细节、热情、认真、刻苦、勤奋是成败的关键。多年来,赵炳庭像一只不知疲倦的蜜蜂忙教学,与学生并肩耕耘这块写作教学试验田——《月窗》。在中学生“叶圣陶杯”全国新作文大赛中,马睿的《魂归坦然》、马佳瑞的《老屋》、尹文娟的《月光家园》获一等奖。当年由他领入文学殿堂的学子,现在有的是大报记者,有的是文学杂志的编辑,还有的成了著名的专业作家。从他珍藏的一大把贺岁卡里可以看出他们共同的心声:既感谢他在写作上的启蒙,更感激他在做人上的训导!特别是近几年他年年担任高三教学,完全是超负荷运转。他指导学生发表习作200余篇,先后在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获奖60多人(次),他指导的月窗文学社被评为“全国中学生文学社五十佳”、“全国校园十佳文学社”、“全国示范校园文学社”。他本人曾6次荣获优胜指导奖和育才奖。1999年,他参与并主持的“自能式”素质作文教改实验获全国语文教研成果二等奖。2003年到2005年7月,他完成了“十五”国家级“校园文学与教学研究”课题的科研任务,通过了专家的鉴定,有力促进了教学。

  赵炳庭相信文学的魅力会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他的语文教学从宏观把握,在微观优化,追求教师、教材、学生、生活、生命的整合及精神的构建。他每天的教学工作繁重而紧张,生活节奏快,但他心静如水,安于清贫,甘于寂寞,钟情于教育这块净土,关注学生一生的成长。

  教研思想的升华

  不进行教育研究的教师,也不可能尝到当教师的乐趣,并成为真正出色的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

  三十多年来,赵炳庭在教学研究方面取得累累硕果。他先后在《中国教育报》《语文报》《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学语文教与学》(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教学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报刊发表教研论文300余篇,参与编撰教育教学论著2部(任副主编),主编和参编校本教材4部。1998年被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02年被批准为固原市新世纪学术带头人,同年被西吉县人民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2003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优秀教师称号;2004年被授予自治区高中语文特级教师称号。

  一个教师向学者转变,向专家转变,向教育家转变。这的确是“一剑十年磨在手,只待今朝问鼎时”。这对不爱钻研、不善思索的教师看来说是漫长而艰难的。处处留心皆学问。赵炳庭的教研锦囊其实很简单,就是用心做事。他说:“凡事用心了,肯定有收获。教研念头的产生说不定就是平时的一次积累,就是平时的一次课后笔记和平时的一次随意的阅读。”

  近几年,各级教育部门都在举办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班,领导都会邀请赵炳庭来给青年教师讲课。赵炳庭讲自己的教研选择,讲自己的心路历程。最后,他忠恳而谦虚地对同行们说:

  “学校就是研究中心,教室就是研究室,自己就是研究者,学生和教材就是研究素材。一名教师,要想让教研成为自己的生存常态,并以此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使自己成为“研究型教师”,需要建立四种基本的“意识”。

  一、教、研一体化意识。‘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就是按照规律、按照理论实施的过程;研究的过程就是教的过程,就是教学研究的实践过程,就是验证教研效能的过程,就是完善并提高教学效果的过程。

  二、问题意识。问题是研究课题的基础,不能发现问题,就无从构建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应该从大量天天接触、参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寻找贴近课堂教学的问题,寻找让教师感到亲切、能引起共鸣和思考的问题,寻找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并通过教研来解决这些问题,把教学问题科研化。

  三、实践意识。教育教学研究要通过研究形成理念,再用它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变成实实在在的教学成果。具体实施中可从规范备课环节开始,抓教学常规;抓课堂结构设计,抓教学效率;从规范课题建设开始,抓课题筛选;抓过程管理,抓成果鉴定;从提高教学质量入手,研究学生的基础,研究教材的内容与处理方式;研究教与学的方法;研究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途径、研究选修课的指导策略、研究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措施。

  四、名师意识。学校可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自我成长目标:青年教师研究的重点是如何站稳讲台;骨干教师要不断在实践中完善自己,在竞争中提高自己;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通过课题研究,以师带徒、师徒结对、师徒互动,不断总结和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凸显自己的教育思想,逐步形成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

作者: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