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空的领头雁
——记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金哲民
文化润校 质量立校 特色亮校
“特色不是个别学生在某些方面有特长,也不是一两个兴趣班的开设,而是先普及,然后在普及的基础上,个别学生再有所提高,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成长。”这是金哲民对特色学校的观念。经过多年探索,奉贤区实验小学逐渐形成了富有文化、保证质量、狠抓特色的教育发展思路。
“玩泥巴”是金哲民抓住的一个教育契机。一次,在学校花坛里的迎春花下,一群孩子围在一起,他们被什么吸引了呢?金哲民走近后发现,原来有个孩子在玩泥巴。上课铃响了,周围的孩子一哄而散。但这位男孩还是旁若无人专注于他的“泥巴”。金哲民提醒孩子上课了,这时的男孩并没有平时孩子做错事的慌张和害怕,反而还有些失望和恋恋不舍,眼睛里全然没有了玩泥巴时闪烁的光芒。看着孩子的身影,金哲民陷入了沉思。这个小男孩叫小于,在班级里很内向,非常孤僻,学习成绩也一直落在后面。下课后常常躲在旮旯里玩泥巴,弄的脏兮兮的,有时还会翘课。受他的影响,许多孩子也开始玩起了泥巴。
“仔细想想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不要将目光聚焦在他们的缺点上。”这是金哲民经常对老师们说的话。他的眼前闪现出小于在玩泥巴时那种专注的眼神。对!这就是教育的突破点!于是,金哲民决定在校园内开展捏泥巴大赛,让全校的孩子们都参与到“捏泥巴的快乐”中去,一场“让泥巴活起来”为主题的现场捏泥巴活动在校园中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孩子们的作品让大人们看到了另一个世界。
金哲民认为学校管理者要跳出教育看教育,要形成大教育观念,要给孩子们提供全面发展的机遇和舞台。学校由最初成立泥巴兴趣班,到一年一度的“快乐泥巴节”,继而发展为一门校本课程被固定下来。他还在学校建起了陶艺室,投资一万多元买回了电窑,把大赛中选拔出来的作品烧制成陶艺作品,作为孩子们的“成果”被永久地保存下来。玩泥巴让全校都动了起来,“泥巴”课程引导学生“玩中动,动中学,学中想,想中创”,培养了学生的情操,并促进学校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的形成。
教育是个世代绵延的事业,金哲民总是满腔热情地培养青年教师。为了培养他们,金哲民要求他们注重学习,“让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树立“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学习观。他还十分注重教育科研研究,主持了多项奉贤区重点课题,并连续三年荣获奉贤区教育科研一等奖。该校还与区内的7所小学结成资源联盟学校,以教师优势互补实现共建共享和共同发展,促进了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认真履职 心系群众 积极协助政府推进工作
2005年,在民进上海市委的领导与帮助下,金哲民着手筹建民进奉贤支部。从当初的“光杆司令”到如今43人,从小小的一个支部到拥有3个支部的总支,一路走来,倾注了金哲民大量的心血。民进奉贤总支在奉贤区的各党派中创下了三个最,即年纪最轻、职称最高、活力最强。
金哲民推崇“岗位立功”,号召会员首先要做好本职工作,在各自岗位中树立民进会员的良好形象。他了解支部的每一位会员的情况,在熟知家底的基础上,秉承“用人之长,人尽其才”的原则,鼓励他们发挥特长,利用党派优势来服务社会。
近年来,结合奉贤区实际,支部先后提出了关于将体育设施建设纳入新建小区配套建设规划,建立立法保障的建议》,《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区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几点建议》、《关于我区乡村文化的保护的建议》等10多件提案,都受到有关部门重视并采纳。
民进会员身份之外,作为一名人大代表,金哲民将履行代表职务的时间纳入自己的工作安排,保证每年有一定的时间用于调查研究,听取选民意见,参加代表活动。他还因地制宜、不拘形式,在工作和饭后茶余闲聊中注意了解社情民意。每次人代会前,他都抓紧时间向有关职能部门咨询、了解有关政策,并结合了解的社情民意形成书面意见。在履职过程中,金哲民提出的代表书面意见涉及教育、卫生、城建等多方面内容,都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基本做到了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在挥洒汗水辛勤耕耘的同时,金哲民也收获着丰收的喜悦。他所在的学校、总支和和他本人先后荣获全国、上海教育系统和民进中央、民进市委的诸多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