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致力于“简化”复杂现实的学者
——记全国优秀教师尧德中
人物简介:
尧德中,男,汉族,1965年8月出生,重庆南川人,博士研究生,教授,博导。1991年7月参加工作,1997年4月加入民进。现任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神经信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民进四川省委会副主委,四川省人大常委,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国家外专局 “111计划”神经信息创新引智基地负责人,教育部神经信息长江学者创新团队负责人。2001年,获四川省政府颁发的“四川省高校十佳青年教师奖”。2002年,获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奖”和“第四届高校青年教师奖”。 200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6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0年,获国家教育部授予的“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同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次,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1项。
人物事迹:
羞涩,沉静,从容,激昂,这些迥异的身份和复杂的气质居然能够如此统一、如此和谐地在一个人身上体现出来,我感到诧异,也充满了好奇。他,就是电子科大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尧德中教授。
少年壮怀追日梦
他说他是一个大山的儿子,小的时候,常常奔跑于山间小路,是一个吮吸大地母亲气息的“泥娃娃”。年幼的尧德中生活在重庆南川县一个美丽的山村里,在那里他度过了小学和初中时代。那时的小德中最喜欢站在他家背后的大山上,静静的看着日出日落,遥想着天外的天:“山的那边一定会有更大的一片天地”。那个喜欢遐想的少年由此便产生出追日的理想——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在广袤的大地上一显身手。
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那座山村,品学兼优的尧德中考上了当地的最高学府—南川中学。第一天到南川中学上学的情景尧德中至今还记忆犹新:父亲带着他,在黎明前的黑夜里第一次离家远行,向着50公里外的县城走去,一路上爬山涉水、蹒跚而行,半路上还遇上了瓢泼大雨,但这并没能阻止父子俩前进的步伐,终于,在天黑前赶到了县城。尧德中很平静的给我讲述了当时的情景,但我分明感受到了他内心的波澜。是的,正是那一天的离开,改变了尧德中往后的生活,使他开始了真正的求学之路。
凭着一份执着的信念、一股持之以恒的毅力、一颗睿智的头脑、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尧德中在求学路上既独自承受着耕耘的艰辛,也默默品尝了收获的欢乐:南川中学高中毕业后,他考上了西南师范学院物理系,19岁即获得了学士学位。在随后的22岁、25岁和27岁的青春岁月里尧德中先 后在浙江农业大学土化系、成都理工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电子科技大学微波工程系获得了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和博士后。年仅27岁就博士后出站,这在全川乃至全国都属凤毛麟角,更难能可贵的是尧德中居然选修了物理、土壤、地球物理、微波等不同的专业,所学专业之多、跨度之大让人难以想象。多年的读书生涯让尧德中非常热爱校园生活,他说,这种爱,是一点一滴渗透出来的,难以割舍。于是,27岁的尧德中博士顺理成章的选择了在电子科技大学任教,开始了他一直向往的高教生活。
知识海洋任我游
十年磨一剑。在成为电子科技大学的一名教师后,尧德中仍然长期坚持自学各种专业知识,这为他今后所从事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5年,29岁的尧德中被电子科技大学破格晋升为当时学校里最年轻的教授,随后又被聘为博士生导师。2000年,他受学校重托,组织申报“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位权。结果,以全国同行通讯评议第一的完美表现,一举拉近了电子科大与生命科学的距离,也使他成了当时学校最年轻、也可能是全国最年轻的一级博士授位学科的负责人。几年来,经过尧德中的努力,电子科技大学的生命科学技术领域已由一个硕士授权点转为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最后成为现在的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001年底,尧德中接过了开拓生命科学技术领域的重任,成为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首任院长。
对待科学研究尧德中总是孜孜以求、惜时如金,在他的印象里只有星期一到星期七,甚至每分每秒都有要做的事情。他就象一个陀螺,不停地旋转在既定的轨道上。尧德中先后从事了土壤物理、应用地球物理、电波传播和生物电子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且在各方面都颇有建树。他所在的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主要研究的是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是现代生命科学与现代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当今,对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在国际、国内的高技术群中都是名列前茅的,这是因为生物医学工程在医药卫生、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等众多领域里都有相当广泛的应用。多年来,在他的带领下,研究室的数位教师和几十名研究生齐心协力,共克难关,在他涉猎的多个领域内都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并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