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烈庆祝第三十个教师节

乡村中学里的英语特级

——记全国模范教师李瑞国

发布时间:2014-09-01  来源:民进北京市委会

放大

缩小

  人物简介:

  李瑞国,北京市密云县太师庄中学英语教师,北京市英语学科带头人,北京市特级教师。曾荣获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北京市职工自学成才者奖、北京市普教系统师德标兵、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优秀实验教师、全国优秀研究员、首届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名师、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今年被评为北京市“人民教师”。

  人物事迹:

  引言:

  密云县只有一个英语特级教师,他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普通中学,他在这所中学已经工作了近30年。这是怎样一位老师?是什么吸引他留在一所农村中学?

  “没学过英语”的英语特级

  从密云县城一直向北70多里,有一个水库边的小镇——太师屯。从公路拐入乡村小路,穿过小村子和几片玉米地,就到了太师庄中学。从密云县城到学校,四、五十分钟的车程,除了每周两天在学校值夜班,李瑞国老师每天都要往返一次。学校要求7点到校,李老师每天早上6点就要出家门。下午学校的放学时间是6点40,李老师到家时就将近7点半了。冬天的时候总是顶着月亮出门,披星戴月回家。

  见到李老师,忍不住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作为一名特级教师,为什么一直留在农村中学,而没有跳槽到更好的学校?

  李老师笑了笑说:“我的情况跟其他人不一样。”他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却讲起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我从来没正式上过学历教育的英语课程,我的英语是靠自学加上分阶段培训。”李老师说,1978年,他还在读密云师范,有一次听了一节英语讲座,立即对英语产生了兴趣。那时候广播里每天都教“陈琳英语”,李老师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播出规律:每周一、三、五讲新课,二、四、六复习重播。当时密云县城买不到英语教材,为了学英语,他借来别人的课本手抄了一份。“当初学英语没有多想,只是觉得学会了就多了一技之长。”

  机会总是喜欢光顾有准备的头脑。1983年,密云县要在中学开设英语课,在全县教师中进行选拔,挑选有英语基础的教师集中强化培训。当时李瑞国已经被分配到新城子小学任教。因为之前自学了英语,所以他顺利通过了选拔,一年的集中培训之后,他成了中学英语教师。

  1984年,李瑞国被分配到太师庄中学,1986年,他开始在职进修北京教育学院英语大专课程,1987年,热爱学习的李老师又开始自学日语。1993年,他到北师大进修本科,学校规定,十几门进修课程每门课都达到80分以上,同时通过第二外语测试,才可以获得本科学士学位。李老师自学的日语又派上了用场,当时全班70多人,只有3个人最终拿到了文学学士学位,李瑞国老师就是其中之一。

  “我自己就是从农村出来的,我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知道农村的孩子更需要帮助,更需要机会。我确实是特级教师,但是为什么农村学校就不可以有特级?农村孩子也应该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不爱赚钱的“摇钱树”

  说起特级教师,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天价家教”。如今一个好老师的家教价格已经远远超出人们的想像,不少家长戏称名师是“摇钱树”。但李瑞国老师却从来没有赚过这样的“外块”,即使是寒暑假,他也把自己关在家里备课、充电。他的“悠闲”让妻子有点看不下去了:“哪有你这样的人啊,用业余时间赚点钱贴补家用不行吗?”

  “我知道做家教很赚钱,有的老师一个暑假就能挣10万。也曾经有培训机构跟我联系,想让我去讲课,一小时可以给我一两千的讲课费。但是教委有规定,特级教师禁止有偿家教。我用假期调整一下状态,充充电挺好。”就这样,眼看着别人家的房子换了一套又一套,李老师一家仍然住着十几年前买下的旧房子。

  20万安家费、每月3千房补、进示范校任教、解决孩子入学和爱人工作问题。面对这样优厚的条件,有多少老师能不动心?但是当某城区教委向李瑞国开出这些条件的时候,他却没有接受。“我不走有我的原因。我对这所学校是有感情的。”1984年李老师刚到太师庄中学的时候,这里还只是几排石头房子,一栋破旧的两层小楼,路是没硬化的土路,一下雨满脚泥泞。李老师眼看着它们变成了红砖房,后来又变成了新楼房。现在教室里都装上了电子白板。“现在农村校的硬件已经跟城里的学校没什么差别了,但是软件还有很大差距。这所学校为我的成长创造了很多机会,我应该留下来。”就这样,李老师送走了七任校长,仍然坚守在太师庄中学。

  严肃的“亲密老师”

  走进李老师的课堂,气氛似乎并不像想像的那样活跃。李老师很少笑,只是认真分析同学们的问题,学生们讨论的时候,他走下讲台,对几名学生单独进行指导。但奇怪的是,下课之后,李老师十几平米的办公室兼寝室,却成了孩子们最乐意去的地方。每天中午和下午放学,总有学生来找李老师聊天。中午不到远处吃饭,在办公室里等学生;下午放学先跟学生聊完天再回家,这已经成为李老师的习惯。

  太师庄中学是一所农村普通中学,学生是经过县内三所优质高中录取之后剩下的学生。很多学生没有好的学习习惯,英语基础知识比较差。李老师在课堂上总是严格要求,他还努力通过教学改革增加教学效果。李老师从1998年开始进行英语“四位一体”教学实验,他撰写的论文有10篇被评为全国一等奖,4篇被评为全国二等奖;担任主编、副主编编辑7本书,连续10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实验教师。

  在进行教学改革的同时,李瑞国非常注重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分析以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给孩子们讲成功学生的案例,坚定他们学好英语的信心。

  2003届毕业生赵东明刚入学的时候偏科很严重,英语只能考30多分。李瑞国和他长谈了好几次,赵东明终于开始对英语重视起来了。课上课下,李瑞国都有意多给赵东明机会,慢慢地,赵东明的英语成绩开始有起色了。最后在高考中,他的英语考出了107分的好成绩,并以总分612分被北京理工大学录取。如今赵东明每到逢年过节都会给李瑞国老师发短信,感谢恩师。

  和赵东明一样,不少学生有什么高兴事、烦心事都爱和李老师说,在李老师的抽屉里,留存着一摞学生给他写的信和小纸条。有的学生还把自己的QQ密码设成了“李老师”。

  记者手记:“落地生根”的好教师

  我是带着满脑子的疑问走进太师庄中学的,在采访结束的时候,我的这些疑问似乎都有了答案。但我仍然在想,如果换一个人,有同样的经历,是否会有跟李老师相同的选择?我很难给出肯定的答案。我想,这就是李瑞国老师被评为北京市“人民教师”的原因,他确实当得起这样的称号。在农村校教最普通的孩子,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最需要帮助的人,这样的老师才是“人民教师”。

  李老师办公室的窗台上,养着几盆不起眼的绿色植物,宽大的叶片上长出两排小嫩芽。李老师说,这种植物叫“落地生根”,叶子上的小嫩芽只要掉下来,不管落在什么地方,都会深深扎下根,顽强地生长。忽然觉得,这样的植物很像它的主人:不挑剔,不抱怨,不炫耀,不浮躁,自强不息,欣欣向荣。

作者: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