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无言自成蹊
——记全国模范教师叶柯
人物简介:
叶柯,男,1954年5月生,1973年南昌铁路一中高中毕业后在江西农村插队落户,1977年恢复高考进入大学学习,毕业后在华东交通大学附中任教,1994年调入南昌铁路一中工作,历任教科处主任、教务处主任、副校长。是中学高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江西省特级教师,南昌市学科带头人。是江西省教育学会物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南昌市中学物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1989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是民进全国“九大”代表,民进江西省第五届委员会委员、民进江西省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民进江西省第六届委员会委员、常委、民进江西省教育委员会主任。是政协江西省第九、十届委员会委员、政协江西省教文卫体委员会委员。是南昌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人物事迹:
时间来去匆匆。1973年从南昌铁路第一中学高中毕业,插队于江西省德安县山湾公社到1976年担任山湾公社民办教师、从民办教师到南昌市学科带头人、江西省高中骨干教师、全国模范教师;从教师到教研室主任、教务处主任再到副校长,一晃三十几个春秋,叶柯副校长经历了许多的曲折,个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尝尽,苦尽甘来,凭着用一颗心和满腔热情的付出,他从平凡当中创造了自己的不平凡。
一、优秀的教师品格
社会百业,都有着自己的特定的规范和准则,这就是人们评价一个人是否合格称职的基本准则。要想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教师,对于教育事业始终如一的信念和追求是最关键的。叶柯副校长深深地认识到,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完美的道德人格、坚定的道德信念,学生才会由敬佩教师的人格而接受教育,此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表”,“亲其师,信其道”。1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叶柯副校长从事教育教学工作30年,担任了16年班主任。他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全身心地投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学校就是他的家,学生在学校,他也常常白天黑夜地离不开学校,他爱人早已见惯不怪了。对待工作,只有奉献。对待荣誉,他不张口,不伸手,总是一再推让。在教育教学中,特别注重“身教”,用真诚与热情与学生沟通、 以自己勤奋的工作态度影响学生、以较高的素质树立师长形象、以平等的姿态缩短师生距离、以细致的爱心构筑师生的感情,视培养学生为生命的延续。为此,他深情热爱学生,既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又似他们的严父慈母。学生病了,他定会前往探望;下雨时,他帮找雨具,亲自护送;学生思想有疙瘩,他宁愿牺牲休息与学生促膝谈心。正是凭着这种对学生真诚和持久的挚爱,深深地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尊重和爱戴。他给自己行为定下“三不原则”,一是仪表不整不出家门,二是不备课不进教室门、三是知识不够不进校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的职业习惯、职业能力、职业道德正是在这种不懈的追求中成长、成熟、完善。他在个人品德、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从而在学生中产生了较高的威信。因此,他担任班主任16年,培养了多少省、市级“三好学生”、“优秀干部”,他的班级评过多少次“文明班级”,他自己也说不清了 。苦与甜相生,勤奋与荣誉同在,由于成绩优异,他多次被评为南昌铁路局“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2001年9月10日又获得“全国模范教师”称号,并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二、过硬的科研本领
中学教师搞科研,一般人都不好理解,因为,科研往往与高深的学问或者精尖的技术相联系。其实,教学本身就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要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结合教学搞科研是叶柯的不懈追求。自走上讲台担任中学教师以来,就立下了“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决心。他教研不已,笔耕不辍,以教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他认为,要做一名成功的中学教师,就必须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学生的心理及学习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1997年9月,新课程试验在江西省进行,还在当教研室主任的叶柯接受这一艰巨的任务后,立即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任课教师组成课题组,着手对新教材进行细致的分析,全面分析和研究每一门学科以及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教学策略和建议,同时在实践中推广。与此同时,他根据课题研究的要求,将高一新生按中考成绩分成A、B、C三个层次,要求各任课教师根据新教材的特点,授课时应由浅入深,布置作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要求,课余辅导必须增强针对性。期中、期末等各类考试,叶柯都要求课题组的教师对所任教班级的学生成绩进行综合分析,并制成表格列出具体数据。对每一个学生的进步或退步都进行仔细的分析,然后全部由叶柯汇总分析。经过两年四个学期的艰苦研究,到1999年7月,该课题得出了一个有充分论据的结论:新教材只适用于学习基础中等及以上的学生,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新教材难度偏大,不利于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这一结论得到省教育厅教研室、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高度重视,在很大程度上为新教材的修改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由于叶柯在新课程试验中的突出表现,被评为江西省新程试验“先进个人”,还受到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表彰,颁发奖杯和奖状。他的教育科研能力强,成果丰硕,先后在《物理教学》、《中学物理》、《物理教师》等报刊杂志发表教育教研文章二百多篇,是多家报刊社的特约编辑、通讯员。2001年9月14日《中国教育报》第一版登载了题为“全国模范教师叶柯:做科研型教师”的一组图文照片。
在他担任班主任16年里,他总是把所带的班级作为一个大课题来研究,他常说“班上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子课题,待子课题都有了结论,那我的大课题研究也就要出成果了”。他分析所带班级学生的特点,并从中寻找全班学生的共鸣点,然后给予积极的引导,逐步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他熟悉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惜时间和精力,逐一分析每一位学生的心理需要,洞察每一个学生的细微变化。他的班里曾经有一位叫曾佳的同学,既聪明又懂事,但父母对她的期待值过高,反而使她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逐渐丧失信心,直接表现为害怕考试,害怕与同学交往,学习成绩逐渐下降,身体也每况愈下。叶老师经过认真分析研究以后,以貌似轻松、随便,实则谨慎的态度,有意创造各种“巧合”与该同学接触,通过聊天式交谈,慢慢地消除该同学的心理障碍,并引导她积极参与班级生活,在此基础上,叶老师趁热打铁,连续走访了该同学的家长,帮助她父母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正确认识孩子的未来。经过叶老师不露痕迹式的启发和引导,曾佳同学顺利考入南京航天航空大学。
“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誓言,为学校赢得了江西省“科研兴校先进单位”、“教育科研实验基地”、“现代教育技校示范学校”称号。
三、优良的社会形象
2003年,走向副校长领导岗位的叶柯,分管教学工作。叶柯无疑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肩上的担子重了,身负的责任大了。但他更深知:一所学校,良好的社会声誉、丰富的办学经验、优秀的教师群体和显著的办学成绩,离不开教师。教育教学和科研,各项工作的贯彻与落实,全靠全体教师的努力。一支思想纯正、作风过硬、无私奉献、业务精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关键在于学校领导独到的战略眼光和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在管理上,他奉行的是“硬规章,软服务,活激励”的管理手段,使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走上了正规化、科学化。硬规章,就是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了《南昌市铁路第一中学教职工职业道德规范》、《南昌市铁路第一中学教师基本教学规范》、《南昌市铁路第一中学教师听评课制度》、《南昌市铁路第一中学教职工纪律制度》、《南昌市铁路第一中学教职工聘用方案》、《班主任考核方案》、《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办法》、《教学教研管理办法》、《教学教研工作考核及奖惩细则》等制度。建立起教职工职业道德规范考评同教学、科研、评优、评模直接挂钩的一系列考核管理体系,使师德师风建设得到了加强。软服务,就是通过多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使教师多用武之地,少后顾之忧。在师德建设中,他突出一个“爱”字,注重“以情导入,润物无声”。对教师给关心、给尊敬、给理解。不指责、不训斥、不放纵、不护短,少做“裁判”多当“参谋”。以“爱”为根基,以“情”为诱导是他做师德工作的关键所在。活激励,就是把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有机结合起来,使激励机制真正发挥激励功能。作为学校副校长,他是校长的好参谋。作为老师,在教学上,他是年轻老师的好师长,学生的好父亲。他毫无保留地把他的经验、知识传授给年轻的教师和学生。而作为父亲,他却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家中的一切留给了妻子。
30多年来,他积累和总结了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他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业务本领,给学生以鲜活的知识,还学生以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启迪学生去探索和创造。凭着叶柯副校长的科学管理和“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南昌市铁路第一中学的各项工作实现良性循环,教师安教、乐教、善教,学生好学、乐学、会学,遵师守纪,文明礼貌成风。成为了社会认可,家长信任的南昌市名校、省级优秀重点中学。他本人也成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民进全国“九大”代表,2002年起任民进江西省第五届委员,民进江西省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2003年起任政协江西省第九届委员会委员、政协江西省教文卫委员会委员。
叶柯副校长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是辛勤的耕耘、是无私的奉献。带领同事们勇敢地开拓着、探索着,获得了一份属于自己,也属于南昌市铁路一中,更属于时代的春华秋实。
成功之花固然灿烂,人们往往只羡慕它一时的美丽。可是,你是否知道,当初的嫩芽里渗透了多少心血,又撒满了多少汗水!叶柯副校长把自己的青春融人到平凡的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用执着和真情谱就了一曲高亢嘹亮的人生之歌。
200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