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进社会服务工作主题年

让农村聋哑孩子走出无声世界

——记山东省夏津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袁敬华

发布时间:2015-04-01  来源:

放大

缩小

  无论你年龄多大,长相如何,只要能给我和这些孩子们盖一所学校,能给孩子温暖,我就嫁给你。

  ——袁敬华

  袁敬华,民进会员、山东省夏津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第五 届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一等奖”、“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助残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个人”、山东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获得者。

  1992年,17岁的袁敬华高考落榜。县民政局要在乡里成立一所聋哑儿语训学校,但没有人愿意从事这项工作,袁敬华却答应了。近20年过去了,她历经许多坎坷曲折,心系残疾学生,在特教这块园地里勤恳耕耘,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充满真情和爱心的赞歌。

  当年袁敬华从北京聋儿康复中心学成归来,在自己家中腾出一间12平方米的土坯房作教室,跑遍本村及邻近村子里所有聋哑儿的家庭,召集了7名聋哑孩子。没有教具,她就用家里刚卖了粮食的350块钱,到县城买了块大镜子;没有桌椅,就在家里搜集了几把;没有黑板,自己用木板钉好以后刷上油墨;没有教材就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写在作业本上……就这样,她的聋哑学校诞生了。这个学校没有级别,没有编制,作为编外的农民教师,袁敬华在这间简陋的小屋里,一干就是7年。

  教聋哑孩子与普通儿童不一样,必须一对一地教。孩子学会发声的每一个音节,每个单词,都倾注了袁敬华的汗水和泪水。有的孩子已经过了最佳语训期,有时为了教会一个发音,尽管一个单词教了几十遍、上百遍,但孩子仍是没有学会。她难过地跑到村外哭起来,恨自己没有能力教会他们,但哭过之后继续反复地教,并努力尝试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她让学生拿着纸条放在嘴边,模仿自己的口形、舌位以及纸条的倾斜程度学;还让学生摸着自己的发音部位学,孩子们每学会一个音,她的脖子都被捏红一片,润喉片、消炎药总是形影不离。为了解除聋哑儿童无法与正常人沟通的苦闷,长期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孤独,袁敬华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当7名聋哑学生开口说话时,她和孩子及家长们都流下了幸福的泪水。

作者: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