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叙伦:我在六十岁以前(五)
王老师的大哥哥叫王会日,后改名一个焕字,别字辅丞,是一个前清的工部郎中。他和他的大哥哥都和大刀王五有交情。王五是著名的镖师,北道儿上绿林中人奉他做领袖的,由此可见他们弟兄的气概了。我十一岁的时候,正是他们死了母亲,我渡钱塘江去悼丧。那时正是前清光绪二十一年(甲午后一年),他们在家里吃饭,桌上都铺了白布,也可见他们“维新”得早了:那位辅丞先生和一个满洲人寿山有交情,寿山很贫,王先生常常照应他。寿山做了黑龙江将军,就把王先生“奏调”同去(奏调是向皇帝说明被批准的),一切都托付王先生替他办。不想庚子义和团的事变,寿山也要尽除黑龙江的中外教士和外国商人,王先生和他大争一番,竟被他杀死。
王老师由举人拣选知县(俗叫大挑知县),分发河南,他虽则做了两任官,但是不会弄钱,却会用钱,结果,亏空了官款,被袁世凯下令查抄家产。可是,他那时已无产可抄,躲避在上海,身边算有一件青铜器,倒是被金石家“著录”过的,但也不过值得八百上千吧,其余有点书画,如他的老乡赵之谦的手笔一类,后来由我介绍一位朋友辛亥革命时候攻打南京的炮兵统领徐朔(徐绍帧部下)给他代为销售度日。不久他死了,我也窘得不能帮助,还是请徐朔帮助他的后事。
在我要离开北京的时候,去和章先生商议倒袁的事,章先生嘱我找张春先生商量。当我最后和他分别的时候,我很为难过,一则我好象是他的护卫,我离开了他,不晓得以后他又怎样;二则他向来送客不出客厅的,这时,他不知不觉下了台阶,看他是不愿意我走开,但是我怕特务们的注意,不得不低了头快快地离开了他。所以我为他做了一首《高阳台》词:
烛影摇红,帘波卷翠,小庭斜掩黄昏。独竹雕阑,记曾私语销魂。杨花爱扑桃花面,尽霏霏不管人嗅。更蛾眉暗上窗纱,只是窥人。
从前不解生愁处,任灞桥初别,略损啼痕,争道如今,离思乱似春云。银笺欲寄如何寄?纵回文写尽伤春,亲人遥又过天涯,断了鸿鳞。
这是我回南后一年(五年)春天写的,那时没有得到他的消息。可是隔了一个多月,他的信来了,他发信的日子,有邮政局的钢印,是洪宪元年五月三日,我收信的时候,邮政局钢印上没有洪宪元年,仍就是中华民国五年了。这个信封我认为很可宝贵,已送给浙江图书馆或博物馆了,抗战后却不晓得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