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进社会服务工作主题年  >  榜样楷模  >  先进集体

南充市委会先进集体事迹材料

发布时间:2015-05-29  来源:

放大

缩小

  近年来,民进南充市委在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社会服务工作。市委会建立了相应的组织和工作机构。做到了社会服务工作有人管,具体事件有人抓,并将此项工作的开展情况作为评选先进基层组织的重要条件。倡导和鼓励广大会员,发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踊跃支持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开展捐资助教、帮扶解困、送文化下乡、送法进校园(社区)等多项活动,在社会服务工作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谛。现将此项工作总结如下。

  (一)发挥优势,送教助教。我们充分利用民进师资力量雄厚,学科教育人才齐全的优势,开展假期教师培训、组织优秀教师送课、送教下乡等活动。五年来,陆雅平、张诚、吴明焜等30余名教师会员,举办的新教师、新课程、教育科研培训班共计33期,上示范课268节,专题讲座18期,足迹遍及苍溪、武胜、兴文、顺庆、嘉陵、高坪、阆中、营山、南部、仪陇等市内外100余所中小学,培训各级教师5000余人。五年来,民进市委组织会员为嘉陵、南部、武胜、以及贵州金沙等30多所边远弱势学校捐赠教辅资料30000余册、课桌200余套。会员们还以多种方式,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改善贫困师生生活条件。南充七中支部坚持每年暑假为北城留守儿童学校特殊学生群体义务辅导功课,参加社区关工委和企业资助联办的暑假送爱心活动等,特别是青泉惠老师,尽管身患重病,还是坚持定期到福利院看望孤残儿童,为他们捐款捐物,给予他们母亲般的温暖。会员张国、杨小强分别每年资助10名贫困学生(每人每年不低于4000元)已达八年以上。五年来,南充民进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希望小学、留守儿童累计捐资捐物达180万元。

  (二)彰显特色,文化惠民。南充民进中文化界会员较多,我们利用自身优势组织会员和邀请专业人士到市所属的九县(市、区)开展 “送电影、送演出、送图书、送科技”四下乡服务活动。五年来,共开展电影放映80余场次,举办文艺演出近30场次,赠送图书9000余册,举办农民工技能培训13期,服务群众五万人次以上。为了营造喜庆祥和的文化氛围,每年春节前夕,市委会都要组织一批书画界会员开展迎新春、送春联活动。2013年,还为高坪区青松乡争取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一个(资金20万元),农家书屋6个(资金30万元),农民健身工程两套(资金6万元)。这些活动的开展受到当地老百姓的普遍欢迎和好评,同时也大大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和提高了农民科技水平。

  (三)积极参与,共建法治。近些年,会员中法律界人士逐步增多,既有法官、检察官,也有律师和从事其他工作的法律专业人才,市委会充分利用这一人才资源优势,积极服务法治南充建设。五年来, 会员有15人次参加南充“市长信访接待日”作现场法律解答,9人次接受地方电视台法治栏目专访,2人长期为南充电视台“1004法在身边”节目提供法律咨询。顺庆总支、营山支部还组建了法律服务专业团队,开展了27场送法进校园、送法进乡村(社区)、送法进企业活动,接受现场咨询万余人次,发放法律宣传资料三万余份,广泛宣传《宪法》、《物权法》、《婚姻法》、《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普及群众法律知识。积极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五年来,会员律师郭金元、张俊忠、陈俊宏、罗永强等共为43名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维护他们的正当权利,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

  (四)扶贫济困,回报社会。近年来,民进南充市委发动全体会员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扶贫济困,奉献爱心,先后向汶川“同心林”建设项目、芦山地震灾区以及贫困人群捐资捐物达450万人民币。其中嘉陵支部组织会员捐资103万元为一立、大观、新庙、桥龙等乡镇修建村道公路7公里,建集中供水站3处,打机井63口,有效解决了6000余群众吃水难、行路难等问题;连续五年在春节前夕,组织会员及会员企业捐款捐物108余万元,到新庙、大通、天星、大观、一立、世阳、双桂等乡镇看望慰问121户特困户7名孤儿和1567名“五保”老人,给他们送去了干面、白糖、食油、猪肉等物质和现金,得到区委、政府及干部群众的广泛称赞,《南充日报》、《南充晚报》、“南充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顺庆总支多方协调资金帮助龙桂乡、桂花乡、渔溪乡的村道路建设、产业发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村(社区)阵地建设;邀请河南核桃技术专家到龙桂乡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并争取资金15万元支持该乡村级阵地建设。高坪总支通过民政部门向上争取中央福彩项目资金17万元支持农村幸福院建设,帮助建设老年活动中心两个,帮助小龙镇五马岭村搞好村级活动室建设。营山支部在帮助合兴乡孤儿姐弟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还把他们接到会员家中辅导他们学习,让他们感受家庭温暖,调节心理健康。

作者: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