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开拓社会服务工作新局面
社会服务工作是党派协助党和政府化解社会矛盾,增强社会凝聚力和亲和力的重要社会性工作;是参政议政社会实践和了解社情民意的广阔舞台;是宣传自身形象的窗口和提高会的凝聚力的有效途径。民进汉中市南郑支部(以下简称民进南郑支部)自成立以来一直注重此项工作的开展,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发挥自身优势,遵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突出重点、讲究实效”的方针,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活动。
一、发挥会员优势,广泛开展社会服务活动
民进南郑支部成立于2008年2月,现有会员14人,其中女会员3人,平均年龄37岁,主要分布在全县教育界和县级事业单位。支部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全会动员、求实创新”的原则,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树立了民进组织的良好形象,扩大了民进组织的社会影响力。2009年12月4日,配合民进汉中市委会在忍水镇程匾村开展了国际科学与和平周义诊义演活动,会员方圆现场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援助,受到群众一致好评。2010年,经过多方协调,为南郑县高家岭中学争取到民进中央捐赠的价值10余万元的图书资料、教学设备和生活设施。据不完全统计,6年来,支部共开展社会服务活动10余次,送教下乡3次,受指导教师30余人次,捐书200余册,为留守儿童捐赠衣物、学习、文体用品价值6000余元,送文化、科技下乡2次,服务群众400余人,受到了党委和政府的肯定,人民群众的赞誉。
二、关注留守儿童,开创社会服务新局面
南郑是人口大县,近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我县城乡大量劳动力外输,在为社会创造繁荣的同时,也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应运而生了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留守儿童群体。据资料显示,我县目前在校中小学生7.2万人,其中7—16岁的留守儿童少年达4.4万人,占在校学生的59.4%,父母双方均常年在外务工的留守生达1.6万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36.7%。由于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农村,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亲情关怀、生活照顾、家庭教育和安全保障,造成心理健康缺失、行为习惯缺失、道德教育缺失、监护缺失和教育缺位,严重影响了留守少年儿童身心成长,给教育和社会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民进南郑支部自2011年起就开始了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监管方面的课题研究,撰写了《关注留守儿童构建和谐社会》的调研报告,在2013年南郑县政协九届二次会议做了大会专题交流发言,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关注。
2013年5月28日,民进南郑支部邀请民进汉中市委会、陕西理工学院总支来到汉山镇白家湾小学,为留守儿童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和英语学习方法辅导,并向学校捐赠了羽毛球拍、篮球、乒乓球拍、图书等文体用品。
2014年5月14日,民进南郑支部走进大山深处的红庙镇,携手红庙镇逸夫完全小学开展了“牵手留守儿童,共圆希望之梦”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为16名留守儿童赠送了衣物、书包文具等爱心慰问品,会员秦皓为全校师生作了交通安全知识讲座,会员许勇辅导学生开展了激情洋溢的篮球户外活动游戏。
2015年1月10日,民进南郑支部再次来到红庙镇逸夫完全小学,走访慰问了留守儿童活动,赠送了衣物、图书等爱心慰问品。
三、立足本职工作,爱岗敬业做贡献
支部要求广大会员扎实做好本职工作,坚持开展“双岗建功”活动,在积极履行会员职责的同时,立足本职认真完成工作职责,会员王荣撰写的体育教学论文多次在省市获奖,会员阙彬在应急管理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尽职尽责,被陕西省政府办公厅评为“优秀应急值守员”、汉中市人民政府评为“应急管理先进工作者”,会员王建军在陕西省高中青年教师录像课赛教中获二等奖,会员秦皓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撰写的论文获县级一等奖,会员王树宏撰写的《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获陕西省教育学会二等奖,其他会员在本单位也都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成为单位的骨干,为南郑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支部近年来根据自身情况,量力而行的开展了一系列社会服务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民进中央的要求和社会各界对民主党派的期待还有一定差距。成绩只代表过去,放眼未来,民进南郑支部将继续坚持“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全会动员、求实创新”的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党委、政府和会务中心工作,不断创新发展社会服务方式、机制,不断探索社会服务工作思路,为建设更富活力、更具人文、更为宜居的美丽南郑做出民主党派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