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爱敏:关于当前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及问题、建议
农村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地位举足轻重,而农村教育的关键在教师。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不断完善,教育经费投入的不断加大,办学条件等“硬件”逐步优化,加强师资队伍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对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有着重要意义。现根据调研案例,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进行进行现状分析并提出思考建议。
一、现状与分析
以安徽省某市某区为例,从总体上看,近年来该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不断提高,队伍不断扩大,教师队伍逐渐趋于稳定,但从深层次分析研究,还存在以下比较突出的问题。
1、结构上,老龄化现象较严重。农村小学教师青黄不接,年龄结构严重老化,后继乏人情形日益严峻。据调查,超过40岁的老教师达一半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多达三分之二以上,这就导致工作无激情,知识老化现象严重。教师队伍出现的严重的“断层”现象,成了农村小学教育发展难以逾越的一道坎。
2、学科上,缺少专业技能教师。学科教师不配套现象严重,归根结底是由于学科专业教师缺失的缘故,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专业技能教师甚至是英语教师严重不足,造成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得不到落实,教师教非所学、改行任教,一人兼数门课的现象严重,导致一些学科教师的工作量特别大。
3、岗位上,教师明超实缺严重。目前,我省中小学教师编制城乡基本统一标准,均按1:21的师生比来配备。这直接导致该区农村学校教师的编制出现了“明超实缺”的现象,不利于村小学发展。
4、专业上,研讨氛围不很浓厚。由于远离城区,不能像城区教师一样较方便地参加区教育局组织的教育教研活动,外出参加教育教学交流机会更少,相应导致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缺乏热情和竞争意识,无法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手段都相对落后。此外骨干教师少,学科带头人缺乏,难出教研成果。
5、环境上,教师人心不稳定。由于离市区较远,交通不便,环境艰苦,导致很多农村教师不愿长期扎根农村教育,即使是新分配的教师,也扎不下根,想办法上挂到城区学校或是调走,造成农村教师队伍不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