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爱敏:关于当前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及问题、建议
二、思考与建议
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从该区的经验来看,要构建稳定农村教师队伍的长效机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合理定编,配齐教师。一是根据农村教师编制较少而导致的补充乏力和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老化且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在核编定编工作中,应以规范、优化、高效、精简的原则,从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要满足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需求出发,根据教育层次、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班额和教职工工作量合理确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二是制定好教师补充专项规划。人事、教育、编办等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对年轻教师的选聘和培养,制定教师补充办法,以提高农村教师数量和质量为重点,广开渠道,引进优秀人才,充实到教学第一线,形成良性的教师补充机制。教育部门要合理制定适时的教师补充方案,确保教师队伍的连续性。
2、完善制度,激活教师。一方面不断完善城乡教师交流制度,鼓励多种方式交流,同时要求新招聘的教师和要晋职的教师必须要在农村学校服务一定的年限才可以聘用和晋职,服务三年或三年以上才有往城区学校调动的机会,逐步建立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教师定期交流、双向流动的调节制度。另一方面完善农村教师岗位聘任制度。按岗聘用,公开竟争,实行合同管理。学校与教职工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聘用合同,确定学校与个人的人事契约关系,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实现学校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行政任用关系向平等协商的聘用关系转变,打破用人制度上的终身制。
3、政策倾斜,稳定教师。一是增加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大乡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比例,构建农村教育稳定发展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二是要出台稳定农村教师队伍的优惠政策。可以出台专项交通、午餐措施,为农村教师发放生活补助津贴。岗位津贴可以分档,学校越是偏远,条件越是艰苦,农村任教的时间越长,相应的岗位津贴档次越高,教师得到的津贴越多。三是要对农村骨干教师特别倾斜,实行"农村骨干教师工程"。设省级、市级、区级"农村名师"。凡被评为"名师"的骨干教师,各级学校或政府发给一定数额的特殊津贴,使农村骨干教师的工资收入明显高于同等的城市骨干教师,从而使他们在农村安心工作。骨干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主心骨,是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稳定农村的骨干教师,是确保农村教师队伍稳定的关键所在。
4、多方培训,提升教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创新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式,积极开发农村中小学校本资源,利用共同体资源,按学科组织读书会、教学沙龙,组织各学校定期和不定期的开展合作与交流。要利用假期有针对性的开展学科培训。各农村中小学校要针对本校教师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及时有效地开展校本培训,并针对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本校教师所面临的问题以及专业化发展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校本培训策略。此外,还可以通过远程培训、参观研修、讲座等方式开展农村教师继续教育。这样,农村教师不必花昂贵的培训费,在家就能学到先进的教育理念,既提升了教师的水平,同时又减轻了教师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也减轻了学校排课的压力。
5、营造环境,尊重教师。一是创造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教师的职业价值,调整公众对教师的过高期望。教育主管部门、各个学校管理者要采取各种措施减轻农村教师的心理压力,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同时,在分配各级各类晋职、评先指标时向农村教师倾斜,以提高他们的工作成就感和崇高感。二是营造和谐的组织环境。农村学校管理者必须着重为农村教师培育良好的组织氛围。第一,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采取情感激励的管理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第二,应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探索素质教育和新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也要减轻教师工作负担。第三,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改变以升学率或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唯一标准的错误做法,重视教学过程,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的业务能力等多方面的评价。
(洪爱敏,安庆市政协副主席、民进安庆市委会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