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助推乡村好教师建设  >  2015中国教师发展论坛  >  观点

许雪梅:关于推进“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调研和建议

发布时间:2015-09-02  来源:民进安徽省委会

放大

缩小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安徽省教师队伍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13年10月,省政府《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中小学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推进城乡师资均衡配置”的重点任务。同年11月,省教育厅等6部门出台《关于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细化政策措施。

  一、安徽省乡村教师建设的现状

  为了让乡村教师能“下得去”,安徽省建立中小学教师招聘“省考、县管、校用”的新制度,从源头上建立教师到农村从教的机制,同时,通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特岗教师计划和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吸引高校毕业生到村小、教学点任教,为乡村教师岗位补充新鲜“血液”。实行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引导、鼓励优秀教师到乡村薄弱学校或教学点工作。研究完善符合村小和教学点实际的教师职务(职称)评定标准,职务(职称)晋升向村小和教学点专任教师倾斜。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按照生师比或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农村中小学校教职工编制,对农村寄宿制学校、村小和教学点实施师资特殊配备政策。

  为了让乡村教师“留得住”,建立了适应城镇化发展和学生流动需要的新型“以县为主”教师管理体制,出台提高乡村教师待遇、统筹解决乡村教师住房问题的新政策。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的教师特别是村小和教学点教师,适当增加绩效工资总额,增量部分用于发放其生活补贴。鼓励市、县政府将农村教师住房纳入地方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在试点基础上,结合乡镇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解决乡村教师住房问题。通过安徽省农村义务教育薄改工程,对农村学校的食堂、电教装备进行配置,解决乡村教师吃饭、计算机和网络配备的问题。

  为了让乡村教师“教得好”,实行省、市、县、校四级教研联动,开展农村片区教研、城乡结对帮扶、送课送教、建立名师工作室和名校长工作室发挥教研辐射作用。大力实施“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建立选拔、培养、使用与管理于一体的中小学骨干梯级培养体系。加强音体美、英语、科学、综合实践等农村紧缺学科教师培训,有效开展转岗或转学科教师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专业水平。进行农村学校“在线课堂”试点,实现教学点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今年可覆盖到70%教学点。

  为了推进教师交流轮岗,安徽省建立了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年度交流轮岗不低于10%和中小学校长在同校任职两届应予交流的制度。全省各地通过定期交流、跨校竞聘、学区一体化管理、学校联盟、名校办分校、集团化办学、对口支援、教师走教等方式,全面推进教师交流。

  二、主要困难和问题剖析

  笔者了解到安徽省各市县(区)都相应制定了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管理办法,以安徽省某市为例,各县区制定的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交流对象、交流条件、交流范围和方式、监督考核和工作要求。制度执行一年以来,各县区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加大了县区学校校长教师之间、乡村学校校长教师之间的交流力度。鼓励县区学校校长和优秀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任职或挂职,同时安排乡村学校校长和优秀教师到区直学校挂职锻炼,这些举措体现了对乡村学校的支援帮扶。但由于农村地区多年积累的教师建设问题较多,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教师建设问题,还存在小学乡村教师建设问题突出;乡村骨干教师的调离,使乡村教师缺口加大;山区、库区的乡村教师心理健康等问题令人堪忧;基层对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政策基本认同,但在个别方面存在意见分歧等等一些实际困难。

作者:许雪梅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