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助推乡村好教师建设  >  2015中国教师发展论坛  >  观点

许雪梅:关于推进“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调研和建议

发布时间:2015-09-02  来源:民进安徽省委会

放大

缩小

  三、关于乡村教师建设的几点建议

  乡村教师建设基础薄弱,任务繁重,要做的事很多,必须结合调研情况,分阶段、有重点地加以推进。既要从最急需的地方抓起,从最薄弱的地方做起,同时要注意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为此建议如下:

  1、加强人文关怀,真正留住乡村教师的心

  在全面提高县级教师年人均绩效工资最低水平的同时,着力解决乡村教师补贴问题。制定政策措施,提高对农村、边远山区的工资级别、津贴、补助,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高、中级职务岗位比例,出台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城镇学校教师“顺向流动”到农村学校从教;妥善解决好农村教师住房、就医等实际问题。对农村教师子女升入高一级学校给予优先优惠政策。充分利用各地在建的公租房,把乡村教师纳入到公租房保障范围。通过农村教师公共租赁住房建设,逐步解决农村教师的“住房难”问题。关心农村教师身心健康,定期为农村教师进行免费体检。开办心理教师培训班,培养专、兼职心理教师,县区要设立“教师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聘请有经验的心理专家担任兼职咨询人员,中学和中心学校要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档案,对教师的心理健康进行有效的管理。对扎根农村并在农村学校教学、管理等方面做出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加大奖励力度,通过事业、感情、适当的待遇留住教师。

  2、激活机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要大力推进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改革,实现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保证农村学校必要的编制需求。通过大力推行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结构工资制,使教育系统上下形成“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底、人员能进能出”的激励约束机制,要给予学校、校长更大的人事权,改变过去上级行政命令干预过多、学校被动接受的局面,学校需要的人进不来,学校不需要的人出不去。学校要强化管理,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要加强对教师的考核与管理,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目标。坚决执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对于不具备教师资格条件的人员坚决不予聘用;对于那些具备教师资格、热爱农村教育事业、能够胜任教育工作的人员,优先招聘进教师队伍,坚决清理不合格教师,畅通出口。对于那些男性年满55周岁、女性年满50周岁的老教师可以参照行政机关改革办法,实行内退,腾出岗位给年轻人,进一步增强教师队伍活力。

  3、加强师资培养,实行“订单+定向+招考录用”与“师范特色+专科层次”并行模式

  从可持续发展视角来看,启动新的小学教师培养机制是确保基础教育良性发展的最佳举措。目前,小学师资培养模式是高中起点三年制专科层次。小学师资培养可试行“订单+定向+招考录用”模式。“订单+定向+招考录用”模式:“订单”即由高校与市县(区)教体局联手,实行协议培养;“定向”即生源由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各个乡镇具体规划,制定培养计划,在当地初中毕业生中选定学生(经过中考录取的中等成绩、体艺等综合素质好的)送学校培养(五年制,专科层次);“招考录取”即学生毕业后的录用,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对这些毕业生进行验收式招聘考试。五年制教学又可实施“四年在校学生习+一年在小学顶岗实习”的办学模式。办学要切合小学实际,突出师范特色。要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艺体、综合实践活动、计算机等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并突出技能训练,培养合格的、适合新课程需要的师资。

  4、挖掘后劲,加强农村教师支教

  从调查中发现,基层比较受欢迎的是“双挂”制度。即选拔城区学校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任职任教,带去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方法、教学手段,帮助农村学校教师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学校缺编缺主干教师的现象。同时选拔农村学校校长和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城区学校任职任教,开眼界,学技术,为农村学校培养“永久”牌人才。同时,要加强农村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要依托教师进修学校等院校,广泛开展以师德教育、新课程、信息技术教育为重点的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培训工作要结合农村教育的实际,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抓好县—乡(镇)—校三级培训网络,增加教师培训方面的投入,为教师学习培训提供条件。

  5、完善政策制度,构建城乡一体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教学质量保障、人事管理制度以及评价与监督,这些问题实质上与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机制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度,构建城乡一体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教育质量基础性指标包括硬性方面,如校舍、设备、图书等,质量保障性指标如教师素质、课程标准、教学模式、采用教材等。教育质量效果指标包括学生学业成绩水平等。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素质指标,不仅仅根据师生比测算,还包含教师结构情况。另外,农村教师老化问题比较突出,必须采取非常措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实施效果较好,目前只有国家级贫困县才能实施,建议将覆盖面扩大到所有的乡村学校。同时,要着力构建城乡流动变化的动态机制,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许雪梅,池州市教育局副局长)

作者:许雪梅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