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助推乡村好教师建设  >  2015中国教师发展论坛  >  观点

领雁工程: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推进器”

发布时间:2015-09-02  来源:民进重庆市委会

放大

缩小

  二、行动:探索专业发展新路径,实现城乡教师共同成长

  重庆市领雁工程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抓手,主要深入农村学校课堂,完成课堂教学改革、校本课程开发、养成教育等具体任务,通过建设农村特色学校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教师专业发展,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探索出了全新的路径。

  (一)教学是中心,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设计与操作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渠道,变革课堂是“领雁工程”的核心任务,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心所在。自项目启动伊始,结合市教委“卓越课堂”文件精神,“领雁工程”确立了“新学习:以学活教,心动课堂,心随课动,课随心动”为口号,举起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大旗。通过课改实践,项目学校初步构建了适合本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中普遍开展,教学模式的构建、合作学习方式的引入深刻影响了学校课堂教学面貌,“老师“满堂灌”的情形少了,师生关系开始转变。逐步实现平等课堂。课堂上多了赏识,少了责备。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评价能力在提高。

  (二)课程是基础,帮助教师提高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能力

  课程是教育献给学生生命成长的礼物,开发和实施课程是教师专业能力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开发和实施好校本课程,首先是要唤醒教师的课程意识,这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而言,非常重要。教师增强课程意识,教育教学才能从自发走向自觉。然后是要培养教师开发和实施课程的能力。要立足于学校“规范+特色”发展需要和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健康成长需求,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出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实施好校本课程。九龙坡区驿都实验学校、巴南区南湖小学、綦江三会小学、酉阳麻旺中心校、石柱悦崃中学、巫山朝云小学、巫山乌龙学校、忠县甘井中学、长寿葛兰镇中心校、万州岩口复兴学校的教师们每校均开发了15门以上的特色课程。大足西禅小学的《绿色家园》,垫江县龙桥学校的《快乐乒乓》,北碚区晏阳初中学后平民课程、彭水县普子中学苗家刺绣课堂、城口县明通中学种子贴画课程、潼南县双江小学枫叶文化课程、酉阳李溪小学土家摆手舞课程……这些课程都极有特色!广大教师也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获得了课程的领导力。

  (三)育人是关键,帮助教师提高养成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能力

  重庆领雁工程要求教师在抓养成教育中关注两个重点:一是规范行为,主要抓好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的培养;二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其主要内容包括对自己负责、对亲人负责、对环境负责、对生命负责等。通过“规范行为、学会负责”为核心内容的养成教育,促使学生健全人格,健全心理,学会做人,建立良好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调控意识,转变其行为,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要抓好养成教育,教师必须具备养成教育研究与实践和能力。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的能力。转变德育工作方式,增强养成教育的科学性、实效性,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养成。二是构建文化交流平台的能力。在各类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三是协调“家校社”多方共育的能力。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作用推动学校与家长相互配合,促进学校与社区结合,争取学校内外共同开展养成教育,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校长热线等沟通机制,相互配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学校和社区形成共建关系,使社区成为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大课堂。教师养成教育研究与实践能力的提升,带来了学校德育工作的进步。

  (四)特色是灵魂,帮助教师提高教育风格自塑与优化的能力

  校园文化是学生生命之树茁壮成长的土壤!教师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对学生而言最具教育感化力量!重庆领雁工程重视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实现学校特色发展。以文化为核心的特色学校必然体现出三个外显性特征:校有特色、师有特点(风格)、生有特长。学生有特长是育人目标,校有特色是办学追求,这两者都以教师良好的专业成长为基础。为了帮助教师提高教育风格自塑与优化的能力,重庆领雁工程项目制定规划,采取措施,创造条件发挥特级教师、研究员的作用,发挥“未来教育家”培养工程和“名师工作室”的示范、辐射效应,用他们的成长经历,鲜活的教育教学案例,影响更多的教师走个性化、特色化专业发展之路,铸就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

  三、思考: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惠及城乡的每一位师生

  领雁工程下一步应特别关注教育的信息化发展。教育信息化就是在教育领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城乡教师网络互动模型。能够促进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均衡,缓解农村教师缺乏的现状。

  借助信息化技术搭建城乡网络教研平台,实现跨城乡、跨学校的教师协同教学与指导,并为农村教师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建立城乡学校教师网络学习社区(network community),城乡教师、专家等共同构成一个交互、协作的学习团体,城乡教师之间以网络和通信工具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共享信息、资源和彼此的思想和观点来促进自身的学习和发展,并形成相互影响和促进的人际关系,多渠道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实施城乡校际共同评价,如通过来自城乡不同学校的学习者、网络导学、教师在共同的网络学习平台上发表学习心得并相互评论来开展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的城乡区隔和条件差异,就在网络环境中消泯。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必将惠及城乡每一位师生!

作者:龚春燕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