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庆祝中国民主促进会成立70周年  >  表彰  >  先进个人  >  北京

金红光:科研成果要造福社会

发布时间:2015-11-12  来源:

放大

缩小

  给电厂“带口罩”,给太阳能穿“紧身衣”

  金红光认为,个人的名和利不应成为科学家的“羁绊”,通过科研成果造福社会、推动科技进步、引领国家乃至世界科技发展潮流,这才是科学家的真本事。

  工程热物理,这是一个外行人听起来就艰深“头大”的专业。“其实工程热物理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说的比较容易理解一些,就是国家能源稀缺,我们如何科学用能。当前雾霾问题备受关注,这其实是我国产业用能的方式过于简单粗放带来的后果。”说到这里,金红光话语不免沉重。他认为,雾霾要源头治理,燃烧方式要发生变革才能解决,应扭转大规模燃烧大规模排放的传统思路,要给电厂“戴口罩”,而不是让百姓戴口罩。

  在金红光看来,我们要调整发展模式,能源利用模式也要跟着变,否则经济转型就很难实现。金红光喜欢用数字说话:“200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耗10亿吨,2012年消耗36.2亿吨。例如天然气这么高品位的能源,燃烧温度可以达到2000度,仅仅用于几百度发电,或几十度的取暖,太可惜,这就不符合“温度对口、梯级利用”原理,相当于高射炮打苍蝇。如果天然气在高温段发电、中温段制冷、低温段供热,完全可以达到20%以上的节能效果。我的团队提出多能源互补的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就是要打破传统的粗放型用能方式,以能源转型推动经济转型,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电、油、气等能源领域的价格改革,一直被视为“难啃的硬骨头”。金红光认为:“能源价格改革会对能源利用有很重要的作用,建议加强顶层设计,打破部门利益之争和行业垄断,真正发挥价格的杠杆作用。”

  对于能源转型的未来规划,金红光有他的“路线图”:“我国传统能源利用量太大,明天就转变成可再生能源不现实,要分几步走,近期内既要转变传统能源利用方式,同时要大力发展未来能源的利用方式。”

  金红光很看好太阳能:“太阳能资源丰富,并且很环保,但它需要聚集起来才可以成为能源,这个穿‘紧身衣’的过程成本很高。所以我们科研工作者要搞清楚哪些是近期可以推广应用的,哪些是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技术才能接近国家需求的。我始终认为,做研究之前,我们要考虑国家未来是否需求,不可以一味凭兴趣做事。”

  在基础理论与实验研究方面,金红光同样成绩显著:首次在国际上研究发现了新的化学环境现象,提出了根除NOX和回收CO2新途径的第三代能源环境动力系统;参与建立了总能系统理论体系以及能的梯级利用原理。原创性提出了化学能与物理能综合梯级利用原理和系统集成方法,申请并获得了多个国家发明专利;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他共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科研工作者大多给人的印象是“苦行僧”。金红光早已跑遍了所有省份,各地的大小油田经常看到他和团队的身影。“偶尔也会有苦闷和纠结,比如有时候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好像迷失在大海里的小舟,没人能理解,很孤独。”不过他很快又笑了起来:“当你进入到里面了,那种愉悦和快乐又是外人体会不到的。”金红光很享受这个过程。或许正因为这样,1998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199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等,这些荣誉在他身上都显得那么水到渠成。

  谈及当选院士后的打算,金红光说:“过去中国是高碳能源高排放,我希望通过自己和团队的努力,为达到高碳能源低排放、甚至是低碳和无碳能源无排放为目标,尽一份应尽的义务。”而作为加入民进将近15年的老会员,他也在通过专委会的平台以及参政议政的各种渠道,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学术见解上升为有高度、可操作的政策建议。

  (本材料节选自《团结报》记者周福志对金红光院士的专访)

作者: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