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榆次区委会事迹
2014年9月21日,民进榆次区委组织会员到红色教育基地武乡八路军纪念馆参观学习,开展“以党为师”学习实践活动
民进在榆次的组织活动始于1984年,经过31年的发展,现有基层支部5个,会员74人,其中文化,教育界60人,占81%;区委班子成员9人,其中主委1人,副主委3人,还有12人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2012年换届后,民进榆次区委扎实开展主题教育、积极主动参政议政、广泛参与社会活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扩大了民进组织的社会影响力。
一、以教育引导为关键点,凝聚“向心力”
工作中,民进区委把思想政治建设作为中心环节,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突出一个“同”字,与党同心,与榆次发展同行。
第一、以组织为依托。民进区委积极争取中共党委的重视,参与统一战线组织的各种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鼓励会员中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依托人大、政协组织参与专题培训、社会调研、建言献策等活动。同时,在会内加强对骨干会员和新会员的教育、培训、使用和管理。
第二、以制度为保障。民进区委把建立和健全各项工作机制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保证,使思想政治工作有的放矢、有章可循。重点以基层支部为活动单元,完善了相关制度,建立了周四的集体学习制度等。
第三、以活动为载体。民进区委寓思想政治工作于组织生活之中。如:2013年,组织会员赴西柏坡开展了纪念中共“五一”口号发布65周年活动,2014年,组织会员赴左权八路军纪念馆、武乡八路军纪念馆参观学习。在活动中,以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向会员传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现实意义,潜移默化引导会员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四、以骨干为支撑。由于民进会员单位比较分散,不够集中。因此,民进区委以2012年换届后新班子成员和各支部主委为骨干,建立了区委委员联系支部制度,以个人带动周围,以先进带动其他,保证思想政治工作有序开展、取得成效。
二、以队伍建设为中心点,汇聚“正能量”
民进区委把队伍建设作为工作的关键和核心,通过优化队伍结构、培养后备干部、建章立制等,体现一个“优”字,不断提高组织发展的活力。
第一、重视领导班子建设。2012年换届新当选的9名班子成员中,新进班子成员4名,占总职数的44.4%,为组织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新当选主委、副主委中有45岁以下有2人,占50.0%,进一步优化了结构,增强了生机和活力,组织结构呈现出老中青三代合理搭配的梯次格局。
第二、健全了议事规则。以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健全了适合自身特点的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建立了会务公开制度,健全了机关工作各项规章制度,促进机关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第三、重视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充实了后备干部人才库,组织后备干部参加各类培训班学习。经常性的和区委统战部沟通、协商,向他们积极推荐人才。
第四、加强基层组织考核。坚持每年对基层支部进行考核,制定了基层支部工作目标考核实施办法,增强基层组织活力,使基层组织参政能力不断增强,会务活动丰富多彩,社会贡献日益显著。同时,民进骨干会员还纳入榆次区党外代表人士综合评价试点工作,通过评价体系的导引导向作用使他们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深化政治交接、激发参政热情、强化合作共事。
三、以建言献策为落脚点,服务“新常态”
民进区委始终把提高议政调研水平、搞好社会服务作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化学习成果为工作动力。
第一、积极参与政党协商。民进区委班子成员每年参加“中共榆次区委与党外代表人士季度座谈会”,与区四套班子领导直接对话,参与中心工作的力度逐步提高,先后参加了“全区党风廉政建设”、“全区重点工程”、“教育均衡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等专题调研、通报、座谈活动,并积极建言献策。
第二、扎实开展“对口联系”。在区委统战部的协调下,民进区委深入区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乌金山镇、晋华街道等开展对口联系活动,扩大了民进组织的影响力。
第三、广泛发动“统战大调研”。2013年以来,民进区委连续开展了3年“大调研”。其中,韩杰同志的《改造潇河榆次城区段、兴建潇河生态健身公园》提案,程耀武同志的《关于在交通密集路段建设地下人行通道和过街天桥的建议》提案被列为政协重点提案。
第四、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他们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展现民进会员自觉回报社会,踊跃参与公益事业的良好风貌。2014年,民进区委组织优秀教师到什贴镇中学下乡支教,同时还给学校的孩子送去价值3000元的体育用品。
民进基层组织管理松散、组织活动局限、骨干会员兼职、目标任务独特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并且不断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在这种形势要求下,民进榆次区委不断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开拓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大胆实践,为建设一支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参政党队伍,为巩固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为实现“中国梦”而共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