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2016两会专题  >  风采

人大代表如何履职

——周洪宇读朱永新《我在人大这五年》

发布时间:2016-03-02  来源:团结报团结网

放大

缩小

  全国人大代表是如何履职的?是不是人们通常在电视、网络等媒体上看到的佩戴着鲜红的代表证,坐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听会、发言、鼓掌这么轻松?

  实际上,在一年的过程中,代表们在忙于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挤出大量时间去听民声、察民情,将平日的调研、学习和研究转化为一份份沉甸甸的建议与意见,并带到人民大会堂,共商国是。代表们实在有太多人们看不见的履职功夫在会外呢!

  无论是研究转化还是视察调研,书写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在《我在人大这五年》这部书中,以130万字的厚重分量,不吝笔墨,真诚坦率地与读者分享了他在2008年至2012年担任全国人大代表五年期间的所思、所言、所行。“文生于情,情生于境。”正如作者所言:“一滴水的使命,是反射太阳的光辉。这一部人大代表的履职记录,也记下了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一行。”这部书真实地展示了一位民主党派成员见证的中国民主政治进程。该书分为上下两册,内容包括“两会手记”、“年度建议”、“审议声音”、“调研随笔”、“议政网事”、“媒体关注”六个部分,经作者精心遴选汇编而成其荦荦大者。

  不少对由朱永新发起的新教育实验有所了解,且读过其《我的教育理想》的人都知道,朱永新的著作很有力也很丰富,他是有名的苦学深思的学者,他更是一位敢于也善于实践的理想主义者。而且,在任何一个可能发出声音的时刻都与基层民众的意向同向而行。若没有旷日持久的坚持,便不会有这部洋洋洒洒130万字的著作。哲学家贺麟曾在《文化与人生》一书中写道:“任何人类有价值有意义的政治社会的建树,文化的创造,都是理想与现实合一的产物。理想与现实的合一,并不是垂手可得、不劳而获的。需要长时间的修养,精神上的努力,才可以达到这一境界。现实经过理想的熔铸改变,才算是理想与现实合而为一。在某种意义之下,要把现实理想化,必须要有气魄、胆量、决心与毅力。”从新教育实验到全民阅读,朱永新始终用自己的笔触见证书写的力量,推动理想与现实的合一。

  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朱永新做客团结会客厅。

  朱永新是一个具有很深教育情节的人,用他的话讲:“不论什么时候,教育都是至爱。”书中的建议70%与教育有关。书写的力量源于行动的力量,也源于对以往行动进行的反思。对经历的整理本身就是一种倒逼,逼迫人们必须进入沉思状态。这种状态是任何学者从事研究所必经的过程。他在回顾五年代表履职经历时,总结出三点体会,一是立足专业背景,二是立足中国国情,三是立足民间社会。这三点体会既是个人履职的经验之谈,也道出了不少代表委员的共同心声。他在书中的“调研随笔”章节开头,表明了参政议政要做到学用结合的一些看法。“如果在书斋里做研究,与案例、数据打交道,这种宁静带来的冷静,是研究必须的。可是,长年累月的冷静,很可能会悄悄演变为冷漠。而田野里是没有数据,甚至也没有案例——怎么能够叫案例呢?我们面对的,永远是鲜活的事物和事件本身,是活泼泼的生命。再把情感倾注到研究之中,案例、数据就都活了过来。它们活生生地在眼前出现,在心中发生共鸣。我希望自己能够这样坚持学习,坚持记录,坚持研究。”

  历史不仅存在于资料史册里,更存在于每个经历者的心里。这部书记录的不只是一个人激情燃烧的光阴故事,同时刻录了民进作为参政党的履职活动记忆。朱永新拿起笔以告白式的微观叙述,使得调研环节更加鲜活饱满,立体呈现了众多充满理想、勇于实践的民主党派成员形象。

  朱永新并非总是温情感性的表达,在对国家治理提出建议时,他的语言是深刻冷峻、启人心智的。“文胜质则野,质胜文则史”。教育学研究讲究科学实证,“质”是构造教育体系大厦的灰色基桩,“文”是吸引人瞩目的华丽门窗。朱永新在不同场合的发言,除根据国情政策、科学理论和数据案例说话外,更不乏随意倾诉于笔头的唯美感想,而这些恰恰是他作为教育人文质彬彬、春风化雨的习惯使然。相信会有不少读者被这些灵性瞬间的闪光点所吸引,继而深受鼓舞。休谟曾说:“在所有杰出的留有难忘成就的人物中,首要荣誉应属于立法者和国家缔造者,因为他们为保障后代的安宁、幸福和自由,留下了法律制度和政治体制。”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伟大征程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担此重任!它需要每一位代表赤心履职,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书写更为精彩的篇章!

  这部书值得关注全国两会,关注中国发展,关注老百姓所盼望解决的大事的人去仔细品读。读者不必费劲通览全书,即使任意翻阅其中一章,就会发现这是一部巧妙融合了理性思维与理想情感的独特著作,从而改变对议政建言类著作沉闷呆板的一贯看法。仅从笔法的角度看,《我在人大这五年》已具有开创意义。他擅长用通俗的比喻,来表达履职的感受,这也让外界很容易明白两会的特点。“这五年里,在人大这所学校里,老实勤奋地学习,认真深入地思考,尽己所能地讨论,一丝不苟地建议,我的确一直收获着,成长着。”书中他专门将政协和人大进行了比较,说人大像清华,政协像北大。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说,这主要是他的个人感受,是从气质角度来讲的,两者定位不一样,气质也不一样。人大相对更严谨,而政协则以社会名流和高级知识分子组成,思想更活跃、更自由些。这样生动的比喻,正是所有虚怀前进的代表认真履职的真切写照。譬如他在“两会手记”中写的:“在这时代转型的关口,我们都是虔诚的学生”;在“年度建议”中写的:“个人的智慧总是有限的。一双眼睛的视野再宽广,也受碍于躯体的制约。”

  这部书并不是一般意义的简单自述,而是向外界传递了诸多认真履职的代表们的思考与行动。朱永新说:“只有做得精彩,才能写得精彩,才能活得精彩!”在这部书中,代表们“日雕月琢、水滴石穿”的履职品格跃然纸上。从两会前为建议议案的准备到两会期间的用心参会,从执法检查到专题视察,从常委会审议到媒体交流,每个环节,每个细节,朱永新及与他同样对参政议政秉持热诚态度的代表丝毫不敢懈怠。因为他深信:“国家,从不是一个抽象的词语,而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我们作为这些人的代表,如果在每一次投票时深思熟虑,在每一次发言时发自内心,在讨论每一部法律字斟句酌,人民的心声就能够更加准确地进行传达。”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富有灵魂的东西,往往是作者费尽心力,根据自身经历和内心体悟凝炼出来的。翻阅这部书时,我不禁回顾自己担任全国人大代表13年来的漫漫路程,这种源自内心的感同身受更加强烈。与作者结识交往二十余年,同在教育战线,同在一个党派,同任人大代表,同有一番感触。写是要白纸黑字落下实证的,是有逻辑条理的,是需严谨思考的。写作使人精确,写作使人有沉思的习惯,来克服浮躁情绪。不写,人的思维习惯不会严谨;不写,人对事情的看法会变得僵化,甚至主观。柏拉图在《斐德罗篇》中曾记载了斐德罗与苏格拉底的一段对话。苏格拉底把“伴随着知识的谈话,写在学习者的灵魂上”的人,比喻成为“真正耕种的人”。“他会把他的种子播种在文字的花园里,这是打比方,以一种消遣的方式写作,不断地收集一些材料,既可以作备忘录,又可以防止‘老年健忘’,也被后来同路人借鉴。”

  朱永新正是这样热衷在浩瀚书海里勤劳耕种的人。他的笔耕不缀在我们这一代人中是出了名的。“今天是人大闭会休息日。本来想好好睡个懒觉,但是早晨5点半还是醒来了,想到那么多的文字债务,再也无法入眠。于是起床工作。”在崎岖蜿蜒的贵州贫困山区金沙县的调研路途中,他废寝忘食地看书,寻找自己的精神活力。沿途的湖光山色正如黑夜里的艳丽色彩,只管视而不见。保持思考与写作的热情,这难道不正是朱永新所追求的“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吗?

  “而今陌上花开日,应有将雏旧燕知。”多少平淡繁冗的工作生活记录——《我在人大这五年》,洋溢着那一腔参政为民热情,蕴含着那一往教育深情。

作者:周洪宇     责任编辑:杨宗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