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安委员连写三件提案 呼吁设长江日守卫母亲河
昨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院教授李长安向大会提交三件提案。这三件提案,件件关乎长江保护:《关于设立“长江日”、全民保护长江的建议》、《关于尽快制定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建议》、《关于加强长江经济带湿地保护的建议》。
再次呼吁设立“长江日”
“除了通天河段没去过,长江沿线我几乎都跑遍了。”十多年来,由于教学和科研的需要,李长安曾考察过长江干流沿线的大部分地区。1997年和2001年,他曾两次赴长江源头三江源地区考察。2002年,经他提议,中国地质大学组织了一次长江源科考。“当时长江源头草场退化已经很厉害,放牧都放到雪线以上的位置,人类活动过度放牧造成环境恶化。冰川后退,山上刚长出来小草,就被放牧的牛羊吃掉了。”李长安深刻感受到,没有公众的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变,离开公众对长江生态环境破坏行为的监督和抵制,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双赢”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
早在2002年,当时作为湖北省政协委员,李长安提交《关于设立“长江日”的建议》,并作大会发言。
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强调长江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彰显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这让李长安倍感振奋。“设立‘长江日’,就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抓大保护’。”李长安建议,通过“长江日”活动,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共促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他建议,将“长江日”设在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由国家相关部门主导,在全国开展环保公益行动、执法和法制教育活动、保护母亲河表彰活动等,并发布《长江生态环境现状年度报告书》以及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信息。
做好生态保护顶层设计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必须将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位。”李长安说,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已极为脆弱,由于流域生态环境的负荷愈来愈重,自我调节和恢复功能大幅下降,引发了日益严重的流域性生态安全问题。2005年-2013年,长江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从296.4亿吨增加到336.7亿吨,占全国比重由41.34%升至43.44%。
他认为,长江流域面积广,主干流流经11个省市区,应在流域“生态共同体”共建的理念下,将生态环境保护从过去的局部问题提升为流域生态安全的全局问题的高度。为此,制定一个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已显得尤为重要。
“长江经济带建设首要任务是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好各种发展规划,而其中最重要和最先需要制定的应是《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并将此作为纲领性规划。”
应早日为湿地保护立法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当前,长江湿地面积约1154万公顷,占到全国湿地总面积的20%左右。
“长江流域湿地是长江经济带的生态命脉,是维系流域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保护好湿地对长江流域水安全、生态安全及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李长安调研发现,湿地保护虽然在局部地区成效显著,但是整体形势依然严峻。据统计,长江经济带湿地保护率仅为34.77%,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长江经济带542块重点湿地开展的综合调查显示,评价等级“差”的比例高达59%。
“我国早在1992年就已加入《湿地公约》,但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湿地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湿地保护缺乏足够的法律支持。”李长安建议,通过立法保护、编制湿地保护规划、建立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群联合调度机制、设立湿地保护专项资金、建立“湿地资源恢复费”等多种方式,保护长江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