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敬华:关注“不食人间烟火”的孩子 促进罕见病立法
“目前,普通人对罕见病的概念还不清楚,罕见病患者是指如‘瓷娃娃’、‘渐冻人’等‘不食人间烟火’的孩子,需要用特殊的食物和药物来维持生命。”
3月3日,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夏津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袁敬华在接受齐鲁网记者专访时,谈到今年两会关于“关注社会特殊群体促进罕见病立法”的建议。 她表示,目前国际上对“罕见病”的立法已经完善,而中国对罕见病的种类都还未进行明确的分类,亟需对“罕见病”分类标准进行确立并加强“罕见病”立法工作。
袁敬华表示,“罕见病”患者属于社会中的特殊群体,一个人如果得了“罕见病”,病人和家庭往往不光要承受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还要承担巨大的经济压力。“罕见病”需要特殊的药物来维持生命,这些“药物”在国内买不到,往往需要进口,而进口药价格昂贵,甚至有时还买不到。“国产治疗罕见病的药物,只占5%-6%。”这给罕见病患者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 袁敬华还提到,“罕见病患者吃的食物,对我们来说属于特殊食品,不能按照食品的标准进行监管,而应该以监管药品的方式进行监管。”目前,国内罕见病患者的药物主要来源于进口,尽管国产药品占少数,仍需要完善立法,对罕见病患者所食用的药物进行科学监管。
今年的全国两会,袁敬华的上会行囊里除了18份建议材料外,她还带了十余本特殊的“礼物”,由夏津县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所创作的绘画作品集结而成的画册,袁敬华把它们作为参加今年全国两会“履职”行囊里的重要物品。“带孩子们的画上会,是想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罕见病’这个特殊群体,告诉更多的人,他们并不是无药可救,不是社会的包袱,将来一样可以成为画家,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甚至可以走向世界。” 因此,袁敬华呼吁并建议,关注罕见病社会特殊群体,完善并确立罕见病的分类,加强罕见病患者药物的生产和监管,让罕见病患者看得起病,吃得起药,活得有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