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2016两会专题  >  声音

精准扶贫,教育如何发力?

看全国人大代表庞丽娟、周洪宇,全国政协委员胡卫、秦和怎么说?

发布时间:2016-03-06  来源: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

放大

缩小

  ○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育精准扶贫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教科院副院长胡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了全国范围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发式扶贫,减贫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还面临不少困难,未来五年扶贫工作仍任重道远。主要表现在:教育扶贫人口基数大,情况纷繁复杂。教育扶贫以政府为主,主体相对单一。教育扶贫方式不完善,效率有待提高。

  为了更好对接国家精准扶贫战略,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育精准扶贫体系,建议:

  树立精准扶贫意识,高度重视教育扶贫的特殊地位。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务必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教育扶贫的重要性和艰巨性,真正将教育扶贫视作是一个“民生工程”。

  健全教育和监护体系,破解留守儿童难题。留守儿童问题已成社会伤疤,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国务院2016年2月15日发布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建立强制报告机制。我建议在依法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的同时,切实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条件,保障留守儿童生活学习环境;探索建设农村小规模学校,努力做到不让一个贫困儿童失学。改善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学校硬件设施,充分利用基层和社区力量,注重流动儿童文化融合,开展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坚决打破城市针对外来儿童入学所采取的封锁紧缩政策,防止在城市中出现新的失学贫困儿童。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输血”达到“造血”。构建开放、灵活、多元的贫困地区教师培养体系。在培养新教师、输送新教师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当地师资的培养和提升。充分发挥基层教师培训中心和教研员作用,以培养骨干教师为核心,以信息化和资源共享为手段,着力提高当地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建立教育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骨干教师交流机制,充分发挥“集中办班、骨干培训”的示范效应,开展“送出去、请进来”以及定期举办专题报告、讲座等形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贫困地区教师工资待遇,建立教师收入稳定增长机制,持续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稳定教师队伍。

  重视社会力量作用,建立健全社会扶贫体系。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加强组织动员,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完善相关体制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贫困地区教育基础设施、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等工作;鼓励企业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参与教育扶贫事业,援助贫困地区双语教育、职业教育、两地教育合作交流等。

  建立扶贫专项资金,提高教育扶贫效率。从目前的地区扶贫转向人口扶贫,设立扶贫专项资金,建立“钱随人走”的长效扶贫机制,切实保障贫困学生求学。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扶贫工作基本达标前提下,逐步将教育扶贫工作重点转向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

  刘慕仁委员:

  ○让校长培训成为“精准扶贫”的支点

  作为广西人,如何让家乡摆脱贫困的帽子,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广西社会主义学院院长刘慕仁心中的牵挂。因为他深知扶贫工作对于广西而言的重要性。

  2015年,在调研中看到的一组数据令他倍感沉重。“2014年底,广西还有538万农村贫困人口,是全国贫困人口超500万的6个省区之一,有54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含“天窗县”和享受待遇县),占广西全部县市区的一半,有5000个贫困村,占全区行政村的三分之一以上。”

  为找准教育扶贫的支点,近几年,刘慕仁经常到贫困地区和所联系的贫困村调研,了解贫困地区学校的学生、教师和办学条件的相关情况,并力所能及地开展一些慰问和服务活动。

  随着实践的深入,他发现了更深层次的问题。譬如,有的学校有社会捐赠的钢琴,但放在教室成为摆设,因为没有教师会弹;教师在专业发展上找不到出口,长期以往出现职业倦怠等等。“从改变校长的思路开始,从课程设置入手,设计适合当地孩子的课程体系,让教师找到专业上升的渠道,激发职业激情,才能做到精准扶贫。”在刘慕仁看来,校长培训是撬动改革的支点,因为只有先改变了校长,才能影响教师,进而让更多的孩子受益。

  他还建议,完善教育资助制度,保障贫困家庭的幼儿有机会接受学前教育;统筹教育资金和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和基本生活条件;以及落实职业教育免学杂费政策,让未升入普通高中的都能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等话题。

  “只有补齐教育短板,做到精准扶贫,才能实现精准脱贫!”为了大山的孩子们,刘慕仁委员一直在奔走!

  秦和委员:

  ○将有限的资助经费用在刀刃上

  “党委政府应加强顶层设计,将治愚、扶智作为扶贫开发的长远之策和根本大计,切实加大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教育扶持力度,着力从源头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秦和提出,教育部门应在“十三五”期间,加强教育资源统筹和项目整合,全面完成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任务,确保贫困地区每一名适龄儿童少年都有机会接受有一定质量保障的义务教育。

  她建议,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加大对贫困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支持力度,结合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突出就业导向,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避免将高中阶段教育完全办成升学教育。同时,继续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贫困地区贫困人群就业创业能力,指导贫困地区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重点建设一批特殊优势专业,努力使贫困地区每个适龄青少年都能学会一项实用技能、每个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

  秦和认为,长期以来,接受高等教育是贫困家庭子女改变个人和家庭命运,从根本上实现脱贫的主要渠道。她还建议,应进一步调整完善保障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的政策措施,拓展贫困家庭子女纵向流动的通道,在贫困学生精准识别、完善监督机制等方面有针对性地采取政策措施,确保这项政策真正惠及贫困家庭子女。同时,加强贫困学生信息与贫困家庭人口信息的对接,实现精准资助,将有限的资助经费用在“刀刃上”。

作者:     责任编辑:邵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