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进委员:
加大力度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权益
“有近一半的农民工可能面临子女随迁入学问题。”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江苏省主委,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晓进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流动人口数量在不断增加,由此引发的冲突和矛盾也在持续升温。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已经超过2亿,以江苏为例,稳定就业的农民工超过1100万人,其中30岁以下的农民工占到总人数的45.1%。朱晓进认为,有近一半的农民工可能面临子女随迁入学问题。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今后若干年,这个数据还会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朱晓进坦言,让每个孩子享受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努力解决好流动人口子女就地入学问题,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由于资金、师资、土地等各种资源配置的制约,要将其全面纳入到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中,依然任重道远。
一是教育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依旧入学难。不仅是京、津、上、广、苏、浙等省市,二线中心城区都面临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无法消化日益增多的流动人口子女。江苏的苏南一些地区随迁就读人数10年间从5万增加到16.4万,3倍多的增容,导致教育资源捉襟见肘,缺口很大。基层政府缺乏土地规划权、人员编制权,在协调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难有建树,也影响到公共教育资源的服务能力。南京等一些地区不得不设置入学门槛,规定流动人口子女在南京入学需要五证齐全,即户口簿及父母(法定监护人)身份证、监护人相对稳定工作证明、暂住证或居住证、计生证明及预防接种证。不得不将一批儿童排斥在义务教育免费就读的阳光之外,群众反响强烈,目前江苏一些发达地区仍有15%的流动人口子女在条件落后的民办学校就读。
二是办学质量与普通学校有距离,依旧难均衡。在调研中发现,一批公办学校由于大量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而造成办学条件不达标,办学水平下降的情况。学校用地、用房紧张,班额超标,部分学校为完成接纳任务,不得不将实验室、多媒体教室、音乐美术教室等专用教室改成普通教室,影响了相关课程的正常开设。专任教师数额不足,聘用退休和代课教师成为惯例。民办学校师资滞后更为突出。以南京宁燕外来工子弟学校为例,该校15个班,400多名学生,老师只有15名,其中还包括退休老教师5名。每一个教师都需要身兼数职,平均一个人一个班级,沉重的课务负担下,已经无法再对他们进行备课、教科研的硬性要求,优秀师资根本留不住。
三是其教育的特殊性无法满足,依旧少关心。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有其特殊性,调研问卷显示,只有8%的家长经常辅导孩子学习,许多家长无暇关注孩子成长,只能放任和溺爱,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这些孩子心理问题突出:一些学生有自卑心理,不愿意主动与他人交流,一些孩子以偏激的方式处理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学生成绩不好的情况比较普遍,学习动力普遍不足,高达92%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不够努力。这样的特殊性,需要他们的老师要有更多的耐心、更多精力与家长交流,给学生提供课外的辅导。处理更为繁杂的琐事,需要他们接受更有针对性的特殊培训,从而以更为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孩子们施以适度的教育,但是,目前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特殊性以及这个领域的研究,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是社会帮扶与救助力量薄弱,依旧被忽视。虽然许多高校、民主党派组织已经深度介入到这个特殊群体儿童的生活和学习之中,给予了力所能及的帮助,但是这样的力量还是太小,这样的义工群体和社会组织还是太少,我们期待更多同仁,参与到支持和帮助他们的队伍中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肤浅和表层的经济资助之中,也不仅仅停留在口头呼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