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2016两会专题  >  声音

全国政协委员胡卫:我国社会建设需要补上工业文化课

发布时间:2016-03-08  来源:中国矿业报

放大

缩小

  “当代我国社会在工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产能过剩、转型坎坷等现实问题集中爆发,最根本的问题在于社会缺少工业文化熏陶。”全国政协委员胡卫认为,公众的工业社会文明内涵阙如,社会的“工业化”不能仅仅以一个经济指标给予解释。

  胡卫表示,当前,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工业生产总产值在国民经济GDP中的比重早已超出了50%。有人认为,国家的“工业化”任务已经完成了。但现实中,全国上下对防治环境污染、多工业领域无节制的重复投入等问题诟病不断,工业废气、废水、废旧材料等造成的环境污染始终无法遏制。其最根本的问题在于社会工业文化版块的缺失。与欧美国家历时两三百年的工业化社会进程相比,30多年来我国社会的工业产能的快速提升。但是,在骄人的社会生产总值上升数据背后,工业社会文化的建设却被遗忘,这是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大疏漏,也是当代我国社会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隐患。

  胡卫分析称,近现代工业社会始于机械化大生产方式,它在发展过程中自然地培育起了这一社会发展阶段特有的工业文化,这一文化客观地表现为精细分工、协同合作、规范操作等活动形态,同时也内化为社会成员的契约观念、秩序意识、专业思维等行为方式。工业社会文化是在数百年机械化大生产的社会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并深深地内涵于发达国家所有社会群体的行为方式之中。

  相比较而言,近30、40年中,我国大批农民则是刚刚离开土地与手工生产方式,就直接站在现代工业的自动化流水线上,导致我国社会的工业文化建设出现“空白”。当然这有着历史与社会的深层原因。传统农业生产活动中遗留的粗放行为模式及其简单思维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造,直接进入工业社会,致使社会物质生产活动中普遍存在“一流设备、二流产品”现象和社会管理中简单粗暴的行政性指令模式。导致高层管理活动中良好的意愿与相关政策,到了基层现实中变为“各取所需,随心所欲”的畸形社会活动形态。这一问题,已严重影响当代我国社会文明的进步。

  他建议,当代我国社会需要补上“工业社会文明”这一课。要有清醒的问题意识,科学地研究工业文化对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以此匡正数十年来“农业社会思维模式”遗留对当代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干扰。要树立专业思维理念。以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的工业文化基础为前提,确立专业化观念,清晰地厘清分清行政管理职责,与生产与科学活动管理的专业界限,防止落后的社会生产关系成为当代我国社会发展的枷锁。要建立社会发展的科学理性前提,为现代科技创新社会奠定科学理性的基础。

作者:刘晓慧     责任编辑:于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