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胡卫:治理“择校热”需标本兼治
“择校热”原因多样,我国城乡差别、体脑差别和行业差别的长期存在与局部扩大,使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与百姓旺盛需求形成强烈的反差。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工程,把优质资源向少数公办学校聚集,垄断优质教师和生源,导致校际差距扩大。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教科院副院长胡卫针对“择校热”问题提出提案,他建议公办学校要均衡发展,强调标准化和均衡化,均衡配置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管民必先管官,必须整治“以权择校”。公办不择校,择校到民办。政府应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支持民办学校发展。
以下为提案的全部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回应了社会关切和百姓呼声,人们对此充满期盼。
前不久,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19个大城市今年制定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方案,眼下还没到招生季,但是“择校”热潮已暗中涌动,狼烟四起,在一些大城市报录比例达到1:14甚至1:20,择校费最高竟然达25万。愈演愈烈的“择校”既造成学生负担过重,挫伤学习积极性,又滋生教育乱收费,影响教育公平。
究其原因,一是我国城乡差别、地区差别、体脑差别和行业、职业差别的长期存在与局部扩大,使广大家庭及其子女的教育以及生存发展竞争加剧,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与百姓旺盛需求形成强烈的反差。二是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工程,把优质资源向少数公办学校聚集,打造示范校、重点校,垄断优质教师、优质生源,导致校际差距扩大,“庞大学校”、“巨型学校”频频出现,形成“行业垄断”。
要破解择校难题,真正实现就近入学,需要多管齐下,标本兼治。对此,有三个建议:
一、公办学校要均衡发展。基础教育的出发点是公平,重点是面向大多数,强调的是公益性,落脚点是基本保障。为此,政府举办的学校严禁分成三六九等,要一视同仁,强调标准化和均衡化,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
二、管民必先管官。当前,“以钱择校”、“以权择校”占据很大比例,导致“条子生”、“ 共建生”盛行,这些学生非富即贵。重点学校与权势部门以“共建”名义招收“共建生”,是权势部门典型的以权谋私行为。管民必先管官,法律法规对公民合法行为认可,对公民违法行为限制的前提,必须是对官员合法行为的认可和对违法行为的限制,这方能体现依法行政的本质,因此,必须整治“以权择校”。
三、公办不择校,择校到民办。择校需求宜“疏”不宜“堵”。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其职责是提供平等的公共服务,对于选择性、特殊性、多元化教育需求,应尽可能交给市场,从“运动员”向裁判员、教练员转变。从全球范围看,世界各国都存在择校现象,其中大多数国家都允许、甚至鼓励学生选择由自负成本的私立学校就读。例如,2008年OECD国家平均选择就读私立小学、初中、高中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1%、17%、19%,而中国2013年民办学校在校生的比例分别为6%、10%、10%,均低于OECD国家平均水平。政府应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支持民办学校发展,给予适当财政补贴,这样可以减少受教育者的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