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甲委员:让古老运河发挥时代作用
申遗成功后的大运河如何做好保护、开发和利用文章?今年全国两会上,住鲁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山东省委主委栗甲的这件提案,引发所在小组委员的共鸣,最终《后申遗时代大运河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建议》被以小组联名提案的形式提交。
大运河沿岸:有的拆真文物建假古董
据介绍,2014年6月,经过8年的努力,大运河申遗成功,成为我国第32处世界文化遗产和第46处世界遗产。“全长2700公里的大运河,沿线人文自然资产丰富、名胜古迹众多,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作为仍在使用的活态线性文化遗产,目前正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行洪灌溉、输水等作用。”栗甲表示,大运河申遗成功,应该成为加强保护和利用的新起点。
“如今大运河的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栗甲告诉记者,大运河遗产保护的立法工作滞后,保护规划不健全,保护规划与水利、交通、生态建设等开发利用专项规划不衔接,对未列入遗产的文物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亟待加强,有些地区存在“拆真文物建假古董”的盲目开发利用现象。
同时存在的问题还有:黄河以北断航,航运项目融资困难,对于通航河道,繁忙的航运对水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大运河沿线城市形态、城市面貌和城市文化没有充分体现运河文化特色,旅游开发难度大,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体制机制,存在“九龙治水”各自为政的问题。
应设立大运河保护管理的统一协调机构“大运河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不仅仅是恢复一条历史时期的运输航道,而是用运河的活力挖掘沿线地区的潜力,以运河沿线重要节点城市为依托,搞好遗产保护和生态建设,用大运河这条‘金线’把运河沿线的文化遗产点贯穿起来,形成一条纵贯南北的历史遗产廊道。”栗甲建议,应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大运河水源的现代水网建设,加强旅游开发,以沿河产业带布局调整带动沿河经济转型、社会发展。
同时他建议,加快保护立法,坚持统筹规划、顶层设计,理顺管理体制机制,设立大运河保护管理的统一协调机构。建立大运河保护专家咨询制度、听证制度以及建设项目遗产影响评价制度,维护大运河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国家及沿线省市应统筹制定出台大运河保护、开发和利用的综合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并统筹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坚持一张蓝图画到底。”
打通全线航运是当务之急“当务之急,还是山东段以北的全线通航。”栗甲告诉记者,经过全面论证,大运河山东段以北具备通航条件。相比陆运,水运的经济效益在3倍以上。
栗甲建议,应积极稳妥地搞好开发利用,以大运河为轴线,统筹规划建设沿线综合交通网,大力发展运河航运,打造黄金水道,加强公路、铁路、航运、水运四大交通体系的衔接;科学论证分步实施,努力实现黄河以北段全线复航;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建设,着力建设大运河生态经济带; 逐步淘汰搬迁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搞好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把孤立分散的景点穿成串连成片。
“此外,还要全面保护未列入世界遗产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栗甲认为,必须高度重视保护运河遗产的活态化场景和生活化空间,严格控制影响大运河遗产本体及景观风貌的商业开发项目和大规模建设工程,将运河文化的印记深深烙印在沿河城市建设中,延续大运河的历史文脉,使今日造福社会的城建工程,成为明天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