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丽娟:应区分免费教育与义务教育 建议推行学前基本免费教育制度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常委、国家督学、北师大教授庞丽娟接受中国日报网记者专访,就政府工作报告中“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作了相关解读,并就全面二孩政策下学前教育发展,及建立学前教育基本免费制度提出了建议。
普惠性幼儿园:普及、低价,但不意味着降低质量
据教育部统计,至2014年底,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70.5%,有近30%儿童无法接受学前教育。在农村尤其是连片特困地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普遍在50%以下,不少贫困县甚至30%-40%。同时,还有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城市流动儿童、困难家庭儿童和残疾儿童等,他们中的大部分因经济困难、资源短缺而处于“入园难”困境。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
就记者询问“何谓普惠性幼儿园?”“所谓普惠,就是人人可及,具有普遍的教育机会;同时价格相对较低,让大家都能负担得起,”同时庞教授明确指出,“但低价并不意味着低质,教育教学质量、师资队伍素质,和基本的环境、硬件设施、安全卫生,都要保证。”
对“如何实现普及,特别是在分散、偏远的农村、山区?”的问题,庞丽娟特别提出:“要因地制宜,创造与提供不同的模式。在一些边远、分散的农村、山区,很难将孩子集中在一起进行教育,于是各地探索出流动走教教师、流动幼儿园、流动图书馆(其中也包括教师玩具等),甚至根据农务时令等开设农忙幼儿园等等,因地制宜,送教上门,努力实现和体现普惠性。”
全面二孩了,入园会更难吗?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3月5日全国人大开幕前进入会场时接受媒体采访称:“国家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以来,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更大的要求,特别是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要在现代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把人口变化和教育结合起来,做好学前教育规划,合理布局学前教育机构。”
今年,庞丽娟提交的建议中就有一则《对“全面二孩”政策下学前教育发展的建议》。长期深入调查研究的她,指出目前年轻夫妇是否愿生二胎有两方面关键性因素:一是否影响就业——即是否有适宜的就业配套政策;二是孩子是否“容易”入园——即是否有更加充足的学前教育资源,且普及、普惠。
“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下,学前教育资源必然更紧张,压力将更大。据预测,每年将新增300万名学前儿童,按照现有学制3年内会新增900万名入园儿童。目前,我们还有近三分之一的儿童无法入园,再加上庞大的新增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从多方面加强学前教育供给,并合理布局。”
为此,庞丽娟建议,一方面,要完善以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抓紧建立与完善适应快速发展形势需要的学前教育管理新体制与财政投入体制,尽早研究建立涵盖公办园、公办性质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内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机制。
另一方面,要将人口变化与教育需求、城镇发展规划等密切结合,科学布局教育资源。“特别是要注重研究制定好居民小区、乡镇街道幼儿园配套建设政策,保障城镇小区建到哪儿,幼儿园就必须配套建到哪儿。”
此外,庞丽娟表示,目前“入园难”很重要的一个制约因素是学前师资严重缺乏,“不少地方园是盖起来了,但因为缺乏老师,使不少幼儿园难以成为真正的教育资源”。因此,庞丽娟指出,必须通过多途径、多方式,一方面拓展幼儿教师来源,另一方面要加强幼儿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