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素兰委员:城镇小区每5000-10000人建设1所幼儿园
随着“全面二孩”时代的来临,人民群众对于优质幼儿园的需求将随之上涨。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2016年全国教育重点工作,其中一条即为“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那么现阶段应当如何科学有效地推进幼儿教育事业发展?对此,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湖南省委副主委,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汤素兰。
汤素兰认为,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石,发展好学前教育对个人、家庭、国家、社会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学前教育,相继出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幼儿园工作规程》等一系列文件。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已基本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主体的办园格局。
但是汤素兰认为目前学前教育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公办民办差距悬殊,比例严重失衡。“以湖南为例,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公办园与民办园占比相差巨大,民办园数量远远多于公办园;在城区,公办园爆满、民办园招不满的现象十分突出。”
第二,幼师队伍呈年轻化态势,但学历层次和专业化程度不高,无证上岗现象依然存在。对汤素兰做过一个调查,数据显示:幼儿园园长及专任教师年龄35岁以下的居多,整体呈现年轻化态势;大专及以上学历居多,但本科学历比例只有10%左右,研究生学历凤毛麟角,学历提升率较低;拥有专业技术职务者只占23%不到。各地幼儿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无证上岗现象,农村幼儿园和低档民办幼儿园尤为突出。
第三,公建民营幼儿园身份尴尬。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的发展方针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顺应市场需求的公建民营幼儿园应运而生,对解决“入园难”和“入园贵”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该办园模式目前的法律地位尴尬,既无法依据公办幼儿园进行办园许可登记,又不能依据民营幼儿园进行办园许可审批。这种尴尬身份,为幼儿园的招生及发展带来后顾之忧。
第四,幼儿园布局及发展不均衡。城区内、城乡之间的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极不均衡:一是城区内办园数量分布不均;二是办园条件不均衡。多数偏远农村幼儿园生源有限,规模小,师生比过高,覆盖范围、服务半径过大,设施设备难以达到规定的标准,80%的农村幼儿园未设保健室和专职保健人员;三是教育质量不均衡,导致家长择园现象严重,部分幼儿园班额达70余人。
为了推进幼儿教育均衡发展,汤素兰在提案中提出了一些对策与建议。
首先,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大力发展公办园。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合理配置幼儿教育资源。
汤素兰建议,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将学前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根据人口变化情况和就近入园的原则,科学测算学龄儿童数量及变化,合理确定幼儿园建设数量和区域布局,保障幼儿园建设用地。
城镇可依托小区,每5000-10000人建设一所规模适宜的幼儿园,农村以乡镇为单位建设中心幼儿园,以村为单位建设简易幼儿园。农村幼儿园的服务半径以2公里为宜,超过服务半径的,应由当地政府规范交通服务。居住分散的村民或村民小组,可设立幼儿教育点、流动幼儿园、季节班等。
根据城镇化进程,合理设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聚集地区的幼儿园,保证“有园上”、“方便上”。科学规划公办园、公建民办幼儿园和民办园的比例。应大幅度提高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公建民办幼儿园覆盖率,逐步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使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保持在全部幼儿园总数的50%以上。
其次,完善配套政策,明确公建民营幼儿园的法律地位。
汤素兰建议,从法律和政策体系上明确幼儿园的种类,规定除了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之外,还存在公建民营幼儿园。建议从各地实际出发,分性质,分标准,分类型的对公立幼儿园、公建民营幼儿园、民办幼儿园进行相应规制,在法人代表、办园条件、收费标准、幼儿园准入、退出等方面予以明确和细化。
各地应出台公办园管理配套政策,由编制部门对公办幼儿园明确编制和单位属性,对现有的“公建民营”、“公民合作”等运营模式进行全面的风险与利益评估,理顺编办、财政等部门关系,将这类幼儿园转型成合法园。
第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学前教育质量均衡。
全面落实幼儿教师和保育员持证上岗制度,幼儿教师须持有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保育员须具备高中以上学历并受过幼儿保育职业培训;加强师资培训,制定和完善幼师队伍的培养和培训规划,大力开展以提高保教能力为重点的幼师培训,加强园长岗位培训和骨干教师培养,努力建设业务优秀,结构合理的幼师队伍。
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提高乡村幼师待遇,切实加强农村学前教育队伍建设,建立城区乡镇、公办民办师资交流机制,通过幼教联盟的对口科研课题指导、教研活动交流等方式,逐步提高农村幼儿园的管理教学水平。 LOGO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