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做客团结会客厅:
努力“把弱者的声音放大”
3月14日,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做客团结会客厅,就如何约束政府权力、教育公平与改革以及天价学区房、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等热点话题,接受了团结报、团结网和凤凰网的联合采访。朱永新表示,倾听人心,不仅是中共党委和政府的事,也包括人民政协、各民主党派以及所有为这个国家的明天更美好而努力的人们,要努力把“弱者的声音放大,把智者的声音远播”。
谈“人心如何约束权力” 把弱者的声音放大
“人民为国家之基,人心则为国家之根。根的力量,表面难以看见,却在深层发挥着关键的作用。”3月11日,朱永新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做了题为《人心就是力量》的大会发言,引发各界关注。
采访中,在谈到如何用根的力量约束政府或官员权力时,朱永新表示,根虽然在地下,但力量会显示在地上。政府应该知道老百姓最希望什么、最痛恨什么,比如百姓希望有更好的教育、医疗,痛恨官员腐败、不作为,政府应做百姓希望的,远离百姓痛恨的。“人心像根一样,虽然扎在地下,但是这些东西事实上是看得见的。”朱永新说。
“倾听人心,顺应人心,不仅是中共党委和政府的事,也包括人民政协、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以及所有为这个国家的明天更美好而努力的人们。”朱永新认为,作为政协委员和党派成员,察实情,讲实话,谋实策,也是倾听人心的重要内容。要努力把弱者的声音放大,因为弱者的声音往往会被遮蔽,听到的多是强者的声音;要把智者的声音远播,因为智慧和思想的声音,可以为国家发展指引方向。
谈深圳中学生列席两会不要过度解读“穿什么衣服”
1月底,深圳市两会上,一位身穿名牌西服、戴红领巾的14岁中学生列席政协会议,引起各界关注。朱永新说,公民的社会参与和政治参与是值得鼓励的,包括中学生。两会实际上是中国人一个政治的“春节”,提案建议就是为两会准备的“年货”,代表委员为“年货”准备,中学生同样可以把他们声音带到两会上来。每个家庭背景不一样,至于他穿什么衣服,这并不重要,关键的是他是否真的在关注两会、关注政治,关注未来如何成为好公民。
谈到该中学生提出的“不要让考卷决定自己的未来”建议,朱永新说,的确不能让考卷来决定孩子的未来,但这并不意味着穷孩子就失去了通过考试跳出“穷门”的机会。某种程度上,由于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农村孩子接受的教育与城市孩子不能比,真正用分数很难PK过城里人。考试在分数面前好像是最公平,但单纯用分数来衡量穷孩子的机会更少,只有特别优秀的穷孩子才有脱颖而出的机会。
“怎么样让穷孩子也能得到好的教育,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朱永新认为,好教育的关键是好教师,谁站在讲台前,谁就决定了教育的品质。他建议,政策应向薄弱学校、农村学校、边远地区学校等倾斜,通过提高教师待遇、职称评定激励等,真正让好教师下得去留得住。
到底什么是好的教育?朱永新说,最好的教育,应该是让每个孩子成为自己。学校应该成为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让孩子在学校里面发现自己、找到自己、成就自己,让喜欢艺术的人去享受艺术,让喜欢竞技的人去享受竞技,让喜欢科学的人去探究科学,评价方法应更多样,不能只是考卷,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学校的明星,每个人都应该有他自己的未来。如果全用考上北大清华来衡量孩子,这就变成了教育的悲哀。
朱永新建议,除了学校和家长观念的转变,也需要向全社会普及教育的基本知识,让大家知道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同时,政府应注重社会分配的公平,通过二次分配、三次分配的方式,让不同学历、不同职业的人都可以有更好的获得感。此外,还应让更多的人享受机会平等,比如公务员考试也应向职业学校的学生开放,要给大家入门的机会和权利。
谈“天价学区房” 党政干部应带头让子女就近入学
近日,单价40万一平的“北京天价学区房”,在全国两会上引发热议。据悉,教育部正在试点“多校划片”,试图缓解学区房问题。“教育就是应该给大家更多的选择机会,让不同的孩子能够选择到最符合他的兴趣、个性、能力和潜能的学校。”在朱永新看来,现在问题是优质教育资源太少、太集中,在这个时候政府无奈的选择就是限制,限制以后,就造成学区房炒得很贵。
朱永新认为,首先要尽快解决公办学校差距大的问题。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关键是教师的重新配置,政府要在第一步让公办学校教育资源相对均衡。针对个别已经非常强大的公办学校,朱永新建议,第一种方法是让它办成真正的精英学校,作为国家战略试点,培养那些特殊的拔尖人才,面向全国招生。第二种方法是把它变成公办民营学校,收取较高费用,政府再把这些钱拿出来帮助薄弱学校。其他公办学校,无论你在哪一所,在这个城市里基本水平差不多,这样天价学区房自然就没有了。
“公办学校这样做了以后,民办学校才有出路。”朱永新说,现在民办学校发展不起来有两个原因,一是门槛太高,民间资本不愿来投入;二是公办学校太强,跟你没法竞争。要让民办学校,从总体水平比公办学校品质更好,这本身对公办学校也是激励。可以允许民办学校以及教育机构来改造公办学校,鼓励教育家、退休名校长、名教师管理薄弱的学校。“解决天价学区房的问题,要多管齐下,根本上是政府要提供基本均衡的公共教育服务,同时鼓励大家进行更多的选择。”朱永新说。
在当前政策背景下,朱永新还建议,希望像“八项规定”一样,要求党政领导带头执行孩子就近进入义务教育学校的政策。“现在是有钱的人把孩子送到国外,有权的人进了国内的好学校,以致差学校很少有人管。”朱永新说,如果干部子女就近入学,就会更关心这个学校,对提升学校教育质量也是一种促进。
谈“留守儿童杀师案” 城市应为打工子女留一张书桌
去年底,湖南发生过一起震惊全国的案件,三名小男孩劫杀了小学老师。据报道,他们都是留守儿童。这是否意味着留守儿童问题更加严峻了?对此,朱永新说,这是特殊的个案,不仅在留守儿童在乡村发生,在城市也可能发生。不能把它完全归结于是留守儿童的特有的一个现象或问题。
“但毫无疑问留守儿童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群体。”朱永新认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他们的身心发展、他们的未来,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国家的教育品质,也会带来很大的影响,中共党委和政府高度关注,根本上还是应结合城市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进行解决。
朱永新说,首先要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市廉租房应向进城务工人员倾斜。孩子随父母进城,城市里有他们的一张床,也要有他们的一张课桌,这是政府下决心能够做到的。“这些人终究是回不去的,这些人的孩子终究是要到城里来。所以让他们今天接受更好地教育,我们的未来就有更好的事业。”朱永新说。
对于那些进不了城的留守儿童,朱永新建议,政府应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和指导,吸引孩子父母回乡创业。如果实在无法返乡,政府、社会以及志愿者应给予帮助,帮助父母和孩子建立更多沟通的渠道。
谈“校园欺凌现象” 相关法律亟待完善
最近一起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欺负同学被判刑13年的案件,引发舆论热议。校园欺凌案,国内也时有发生,对于是否应参照美国加大惩罚力度,朱永新表示“应该如此”。
在朱永新看来,在中国,校园欺凌长期以来没得到应有的关注,很多学校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很少通过法律手段去解决。“我们虽然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刑法,但学校内部的这种欺凌现象还有法制真空地带,建议尽快完善法律。”朱永新说。
朱永新指出,不仅是欺凌,孩子运动时的伤害、猝死,以及社会人员在学校受伤,学校如何担责,这都需要法律的界定。有些事件学校有一定责任,但不能是无限责任。“我们还没有系统的学校法、反欺凌法,这也说明,我们在建设法治社会的过程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朱永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