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中央参与主办双周协商座谈会为特殊教育建言
11月8日下午全国政协在京召开第58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围绕“重视特殊教育”建言献策。
11月8日下午全国政协在京召开第58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围绕“重视特殊教育”建言献策。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主持会议并讲话。全国政协副主席杜青林、罗富和、张庆黎、卢展工、王家瑞出席座谈会。
民进中央是本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主办方之一。民进中央调研组分别于4月在河南省新乡市、9月在安徽省芜湖市展开了特殊教育专题调研,民进中央还委托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民进北京、辽宁、江苏、安徽、福建、山东、河南、甘肃等8个省级组织分别展开调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召开了“民进中央特殊教育专题研讨会”,汇集各方力量就特殊教育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议政建言。
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朱永新、李卫红、王新宪、李和平、马德秀、朱晓进、王康、朱和平、刘焱、姚树坤、吴国华、秦和、孙惠玲、吴明、薄绍晔,以及专家学者尹烨、袁敬华做了发言。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建议要明确特教战略目标和政策方向。我国的特教发展困境,与特教发展战略目标不明确、政策方向不清有关。残疾只是生命的一种形态,残疾人与普通人权利平等、地位平等、机会平等。未来我国特教发展的战略方向是城乡一体推进特教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进一步扩大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规模和比重,坚定地走融合教育之路,尽可能地让残疾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学习。同时,现有的特教学校要适时转型,从单一的学校功能转型成为集教学、研究、指导、培训为一体的特教资源中心。
民进安徽省委会主委、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建议完善特教体制机制。特教缺少涵盖整个教育阶段的行政管理部门,各省教育厅基教处管理的学校多,战线长,人手不足,对特殊教育的管理弱化;各级政府及其部门未能建立刚性的多部门联动机制;特教学校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仅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0.36%,总量偏低,在生均经费、教师津补贴等政策落实上不到位。
民进江苏省委会主委、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晓进建议加强特教师资培养。要着力加大特教教师培养力度,有计划地在师范类院校和医学院校增设一批特殊教育相关专业,适当扩大招生规模,集中财力、物力办好一批特色突出的示范性特教学院。
民进四川省委会副主委、四川省教育厅巡视员王康建议建立特殊少儿的评估、分类统计体系,为特殊教育的科学发展奠定基础。应依托信息技术,整合公安、民政、教育、卫生和残联等各部门的力量和信息,建立覆盖所有特殊少儿的专用信息系统;建立特殊少儿识别、评估和分级制度,制定“中国特殊少儿的识别和分级标准”,设立全国残疾人群综合信息中心,并在地市设分支机构。
民进北京市委会副主委、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姚树坤建议落实医教结合,实现特殊教育内涵发展。要在有条件的特殊学校设立由合格的康复师主持的儿童康复治疗中心,使康复与教学结合并相互促进,提高康复治疗的依从性和实际效果。还要完善工作制度,制定工作规范和标准,完善财政保障政策,加快培养教育-康复的“双师型”特教师资队伍。
民进吉林省委会副主委、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院长秦和建议重视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应大力发展高等教育阶段的融合教育,改变高考入学体检标准,加强各项保障措施,开设更多适合残疾人学习需求的专业,使更多残疾学生能进入普通高校就读。
民进天津市委会副主委、天津市教委副主任孙惠玲建议完善随班就读政策,促进融合教育发展。要加强随班就读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具有“全纳教育”理念,能够指导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教师队伍;探索残疾儿童双学籍制度;加强对随班就读的督导力度,将随班就读学生生均经费拨付、资源教室建设、资源教师配备和生师比纳入教育督导范围。
全国人大代表、民进会员、山东省夏津县精华聋儿语训希望学校校长袁敬华建议加强对残疾儿童的救助政策。应把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进行整合,制定残疾儿童救助康复工作机制,使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成为一项长期制度或政策,并适度放宽残疾儿童救助年龄和名额限制。
俞正声认真听取了意见,不时与大家交流。
教育部副部长李晓红介绍了有关情况。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李晓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邱小平、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鲁勇等与委员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