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如何让传统文化真正成为“有效资源”?

发布时间:2017-03-03  来源:

放大

缩小

  主持人

  朱委员,我注意到,您在表述中始终将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这两个词并置,觉得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朱晓进

  文化传承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文化创新才是文化传承的目的。我们要以创新的姿态去传承,我们既要做文化命脉的维系者,又要做文化发展的推动者,因此在文化传承上应该是继承传统而又超越传统,探索现实而又面向未来,循规蹈矩而又离经叛道。文化发展贵在创新。所谓“新”,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发明,一是发现。所谓发明就创造出原来没有的东西;发现则是指发现了前人不曾知晓的或被遮蔽、被忽略的具有现代价值的东西。发现与发明统称为创新。我们的文化传承,应该是这样一种有发现的传承,我们当今谈文化传承,就是要提倡创新性的文化传承。我们的文化创新,当然也应该是在发现性传承基础上的有发明的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的创新,对文化研究者和推动文化发展的实践者来说,应该是责无旁贷。

  要更加注重文化的创新。进行文化创新,就要不断提出新的问题,这需要有勇气,因为这是对旧理论、旧观念的怀疑、突破,对权威的挑战。创新,意味着拓展出前人未曾涉足的问题和领域,或者对前人的工作做出修正。创新需要好奇心,想象力,要有激情和勇气,我们要保持强烈的创新欲望和掌握科学的创新方法,我们应该鼓励好奇心,激发创新欲望,增强创新意识,这是我们从事文化事业的一个必要前提。要不迷信古人,不受既有结论的束缚,要解放思想,不唯书,不唯古,不唯洋,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拓展新的领域或视角,敢于修正“古已有之”、“从来如此”的错误观念。能否作到这些,取决于能否坚持先进价值观引领,能否秉持先进的价值评判的标准。

  主持人

  您提到“要提倡创新性的文化传承”,怎样的文化传承才是创新性的文化传承?

  朱晓进

  创新性的文化传承就是以文明进步为旨归的文化传承。我们要避免传承传统文化的工作中那种为传承而传承的倾向。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是简单地将某些历史文化原貌照搬,不能是机械地复制和模仿。这只能是将历史变得更“死”。我们要让历史“活”起来,要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活在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中,这就是文化的传承使命所在。我们要对历史文化进行反省、选择,在反省和选择中有所发现。我们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意义阐释和价值揭示,在意义阐释和价值揭示中使传统文化得以增值,这是文化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恰恰就在于它可以不断有新的价值意义被发现,可以不断被阐释,并在不断的阐释中被增值。中国传统文人在治学中虽然恪守‘只可我注六经,不可六经注我’的思路,但‘六经’还是在世世代代文人的阐释中不断地获得增值。孔子的学说,在后人的不断阐释中蔚为壮观的儒家思想传统。在中国盛行了两千年的儒家思想传统之所以绝非一部《论语》所能涵盖,就因为它积累了两千年来无数思想家在阐释中对孔子思想的意义和价值的增值。这对我们确立传统文化传承的长远目的,应该说是有启发意义的。将先进的文化价值观、创新的意识和当下文化发展的需求贯穿于传统文化研究之中,努力找寻到传统文化价值与当代的现实社会价值追寻之间的契合点,从而对传统文化现象作出更为丰富多彩的价值发掘和意义阐释,这无疑会给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空间。同时也才能够让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真正融入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伟大实践中。

  以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为例。我曾向全国政协大会提交过题为《实施和推进文化遗产解读工程,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的精神资源》的大会发言和提案,我认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是当前文化传承与创新议题中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文化发展中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目前,全国各地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许多地区在文化遗产保护尤其是利用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文化遗产保护重物质投入,轻价值挖掘。忽略文化遗产中,含有的丰富的历史信息、科学信息、文化信息,和很高的精神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等多重价值。文化遗产资源整合性不够,对文化遗产价值的系统性发掘和意义解读不到位。没有让文化遗产真正成为助推文化发展、助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资源。

  要解决上述问题,要使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真正取得实效,要让文化遗产资源真正转化为先进生产力,应该在全国实施和推进文化遗产解读工程。只有做好了文化遗产解读工作,才能使各级政府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真正认识到文化遗产蕴藏的巨大文化价值,大大增强大家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从而进一步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的推进。可以说文化遗产解读是文化资源合理利用的良好途径,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和优化补充,是改善民生、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是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和推进文化遗产解读工程,就是要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的精神资源。我曾在题为《提高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效》的提案中提出“文化惠民工程中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利用”的问题。我国各地的民间文化资源极其丰富,民间文化形式多样、人才众多,理应将地方文化和民间文化纳入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建设之中,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化惠民工程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要广泛发掘和利用各种文化资源,运用于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

  在历次全国政协会议上我先后提交的有关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的提案有:《关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建议》(2014年提案)、《关于加强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利用与保护的建议》(2015年提案)、《关于加强抗战遗址遗迹保护和利用的建议》(2015年提案)、《关于进一步加大我国中医古籍保护力度的建议》(2017年提案)、《关于加强高校文物保护和利用的建议》(2017年提案)等等。

  要搞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还必须高度重视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推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需要我们以战略的眼光确立自觉的文化人才意识,解决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性资源问题。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最终是要靠人来进行的。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这是很明确的文化人才意识。但如何营造环境,如何造就人才,这是需要我们积极探讨、深入研究和努力实践的大课题。如何真正培养出大批具有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能力的高素质文化人才,这更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需要分析我们目前的文化人才培养的环境,我们需要研究我们目前文化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我们更需要探索和实践文化人才培养的新的途径和方法。尤其要发挥好学校教育在培养文化人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渠道作用。在这方面,我提交过相关提案:如《应关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教育中的缺失问题》、《关于在我国青少年学生中加强地域文化教育的建议》、《关于大力推进艺术教育的建议》等等。

  主持人

  文化传承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文化遗产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那么,如何让传统文化真正成为“有效资源”呢?

  朱晓进

  是的,你这个问题问强调得好。文化传承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文化遗产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推动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才是文化工作的目的。如果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传统文化教育等文化传承工作未能落实到助推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目标的实现上,那么这种文化传承就是没有发挥好作为文化创新的基础的重要,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就没有成为文化发展的有效资源。

  这里讲让传统文化成为“有效资源”,实际上是要强调如何让文化传承更好地发挥其“文化”的功能。文化的功能是什么?我的理解是:化育人心,使其社会更加文明。以文明进步为旨归,要求我们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工作中不断强化文化的功能意识。从文化发展战略的角度看,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问题指向,即传承什么,在哪些方面创新,传承与创新的效果如何评估,其关键还是要看是否有利于文化功能的发挥。在政协提案《提高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效》中,我曾讲过,“文化惠民工程要能真正发挥文化的功能。要让广大群众真正从这些文化工程中受文化之益,得文化之惠。文化所具有的功能决定了它在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文化是引领,各类文化工程应充分发挥文化的“润物细无声”的独特作用。因此,各地要强化各类文化工程对社会转型中的人们的思想道德、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的引领和影响作用,通过各类文化工程,真正助推各地的“五位一体” 的建设。在文化工程实施中,要坚持文化价值观的进步性,要防止文化繁荣表象背后落后文化意识的抬头。所组织开展的各类文化活动内容应有助于各地的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要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凝聚社会共识,构筑兴国之魂的目的”。传统文化传承工程也是如此,与之相关的文化工作、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最终实现的必须是文化的功能,如果没有达到“化育人心,使其社会更加文明”的效果,文化传承就是未能起到“有效资源”的作用。

  这次两会,我提交的《关于进一步提高我国图书出版业社会效益的建议》的提案,也是试图强调如何让我们的图书出版事业发挥好文化的功能。目前图书出版、中小学图书馆馆藏等方面目前出现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如大众图书呈现出跟风出版、重复出版甚至低俗化的倾向。更有一些图书以“网红”为卖点,以庸俗为噱头,吸引读者眼球。中小学图书馆藏书质量良莠不齐,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教育管理部门对学校的人均藏书有数量上的要求,又由于采购图书的经费有限,为了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达标任务”,一些部门采购图书公开招投标时,通常把价格低、折扣低的图书作为中标的首要条件,导致一些不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庸书、劣质书进入中小学图书馆。图书出版不能仅从经济效益考虑,更要有社会效益的考量,要让出版和图书真正发挥“化育人心,使其社会更加文明”的文化功能。图书出版工作者要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正确的导向,不断推出图书精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挥应有的作用。要完善制度,革除中小学图书馆招标和采购环节中的弊端,促进中小学校图书馆的健康发展。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小学生的阅读成长为着眼点,建立和完善基础书目制度,严格把控图书质量关,加强社会监督,杜绝庸书和劣质图书进入中小学图书馆,以真正的好书来培养学生,熏陶学生。

  主持人

  最后想请问您,无论是传承还是创新,都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怎样才能让人们在文化的繁荣发展中真正具有获得感?

  朱晓进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要落实好这个《意见》,我们必须以文化的自觉来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这个议题的问题指向是解决好先进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问题,是确立起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以社会的文明进步为旨归的目标意识。同时,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还要从文化发展的动力和途径、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文化功能的充分发挥等方面去思考问题。

  文化有无活力,能否真正得到发展,很大程度上要看其文化体系内部的发展动力强不强,对传统文化资源利用效率高不高。人们对于自身发展的各种需求,是文化发展的动力,人类生存对物质条件的需求促进了物质文化的发展;而当人们在物质生活方面有了“余裕”,增长了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时也便有了精神文化的发展。文化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人们普遍的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这是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

  当前,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客观上对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既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创造了新的条件。我们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必须对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有责任去思考如何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通过什么样的传承和创新,去为人民群众提供什么样的精神食粮,最终如何真正让人民群众“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享有”与“提供”之间的双向互动的关系。我们需要了解和研究广大人民群众目前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要了解和分析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以增强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目标任务实现的现实针对性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享有精神文化生活的普惠性。

  我们需要利用广大人民群众自身的文化传承体系,发掘民间的、地域的文化资源,不断拓展文化繁荣发展的途径,要探讨如何多途径地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要探索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断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繁荣文化丰富自己精神文化生活的内生动力。我们要通过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的繁荣发展中真正具有获得感。

作者:     责任编辑:施海燕